抗美援朝为什么只打到38线就不打了?

在这里先谈谈李奇微在战争后期的策略

李奇微的“磁性战术”准确找到了志愿军后勤供应上的短板,他要求美军在志愿军进攻时主动退却,收缩距离为每天30公里,这是在志愿军以步行为主的行军方式,也是每天进军的极限;此外,并派出小部队与志愿军保持有效接触,以消耗志愿军作战时携带有限的弹药。李奇微的这个战术,使得志愿军不能抓住李奇微军队的主力,又被拖的极度疲劳且弹药消耗而未对美军造成大量有生力量的杀伤。

第二步棋是将“联合国军”战线拉成一条直线,各部队之间齐头并进,紧密靠拢。这样,志愿军的穿插、迂回战术效用大大降低,即使有部队穿插、迂回到美军防线侧后,两侧的美军在直线的紧密距离可以快速封堵防线缺口,并有机械化的预备部队对深入美军侧后方的志愿军部队展开反击,将志愿军部队反包围于自己的防线内部,攻守之势在此时已转换成对美军有利的形势。

李奇微的第三步棋是“火海战术”。在美军已经很强大的火力优势中,李奇微又着重强调火力轰击战术,这是基于什么样的基础之上呢?在志愿军前期阻击作战的相关资料中,可以看出,志愿军在与具有强大火力优势的敌军交战过程中,山地战中阵地构筑往往是在山峰的正斜面上,这样的构筑方式是直接承受对方的所有火器的轰击,作战部队的有生力量直接暴露在对方的炮口之下,造成的伤亡是比较大的。

抗美援朝为什么只打到38线就不打了?

在志愿军发起的第四次战役中,在汉江南岸的修理山阻击阵地中,志愿军第五十军经营数日的阵地在美军步兵不敢冲击的情况下,集中炮火反复轰炸,防御工事瞬间被摧毁,而防守的志愿军几乎是百分之九十丧生于炮击之中。这个小小的攻击细节没有逃过李奇微的观察,在此后的战役布置中,“火海战术”被美军发挥的淋漓尽致。而在美军军事教科书上也增加了一段关于防御阵地在山地战之中的布设方式引导,那就是面对火力具有绝对优势的敌人面前,永远不要把阵地布置在山峰的正斜面。

抗美援朝为什么只打到38线就不打了?

“要不是我们拥有强大的火力,经常得到近距离空中支援,并且牢牢地控制着海域,则中国人可能已经把我们压垮了”--------《李奇微回忆录》第七章停战谈判与僵持山岭上的苦战敌人的特点

“有人开始哀叹,由于在朝鲜半岛的惨败,美国的国际声望遭受了重挫,《纽约时报》驻欧洲、亚洲和中东各国首都的记者纷纷报道:‘美国已经失去了自信’,法国人称:‘美国威风扫地,并带来了灾难后果’。印度报道‘美国锐气大折’,很多人‘正为西方国家被亚洲人击溃而暗自庆幸’。考虑到美军在面对中国时的蹩脚表现,一些人开始质疑,美国是否有能力阻止苏联占领欧洲”奥利弗斯通/彼得库茨尼克 《躁动的帝国----不为人知的美国历史(上)》

直到麦克阿瑟黯然离职,仍然没有人知道,这场战争究竟何时才是个头。战争已经陷入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拉锯战之中,谁也赢不了。1951年春,中国军队发动了一次大规模攻势,当时中国方面在前线投入了多达30万人的军队,用作者的话说,“结果是人员大量伤亡,战果却依然微不足道。”但这毕竟提醒了西方人,联合国军不可能如设想的那样,跨越三八线,直奔鸭绿江了。而此时,最高兴的人,大概莫过于斯大林了。他一直提防着中国,怕它像南斯拉夫一样自立门户,如今发生了战争,似乎还是离不开苏联的援助;美国陷入战争泥淖,斯大林也就可以不用担心它跟自己抢占欧洲地盘了。

而中美之间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不信任,更是拖延了谈判的整个进程。经过无数次的争吵和妥协,终于走到了美国大选年:1952年。不过这一次,最激烈的竞争不是来自两党之间,而是发生在共和党内保守派和温和派的对决中。艾森豪威尔在对塔夫脱的竞选中,以完美的承诺大获全胜,接着又再接再厉,登上了总统的宝座。在他对选民的承诺中,有一条,就是“我要去朝鲜”,意为“我将结束朝鲜战争”。作为一位“穿着制服的平民”,艾森豪威尔行事低调克制,富有思想、意志坚定,在冷战年代也并不刻意强调军国主义,在选民眼中,他是一个公正而务实、能对苏联软硬兼施,带领民众走出核时代阴影的人物,没有人比他更合适当总统。

1953年7月27日,在经过了三年的残酷战争,损失了近四万人之后,美国军队终于与中国、朝鲜达成了停战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