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聊天也是一口大白话,不是我们想象的文言文

无论是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我们从现在所存在的典籍中看到的都是文言文,所以就想当然的认为古人说的也是文言文。
但是实际上,古人在平时的交流上也是一口的大白话,没有我们想象的都是文言文,这个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证明。
文言文在古代实际上是一种书面语言,因为在纸被制造出来并被普及使用以前,古人在记录一些东西的时候用的主要是丝绸和竹简,从现代出土的一些竹简看来,几百上千个字的竹简都要有一二十斤的重量,这就注定了不可能进行大量的书写,而丝绸在古代更是异常的珍贵,不是一般的人能够用的起的。因此,为了要记下一些重要的事情,在书写的时候就必须要注意写字的数量,只要能够记住重点就可以了。

于是为了节省时间和消耗,古人就选择了文言文这种言简意咳的书面用语,汉字的含义博大精深,内容广阔,往往一个字就可以概括出几个意思,再联通上下文,本来需要100个字的内容,有时候几个字的组合就可以表达清楚了。所以在我们在看这些典籍的时候才会看到一些“之乎者也”。因为“之乎者也”一般都是用来作为辅助词来用的,只用把这些辅助词用上以后才能使看书的人来练习上下文进行断句。

而当时的文言文写的文章也是给一些上层的文人看的东西。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底层的百姓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文化可言的,你要是跟他们说文言文,他们也听不懂。因此文言文在当时就是用来出书立传的官方用语。
在普通的百姓这里,你说文言文是没有办法让她们听得懂的,于是,在平时的交流中就渐渐的形成了一种口语性质的白话文。
到了唐代,更是白话文发展的高峰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了中国后,为了在中国弘扬佛教,一些僧侣就开始给百姓讲解佛教的经典和交易,在普遍文化低下的百姓中,大部分的百姓都听不懂那些教义和故事,于是僧侣们就将这些佛教的故事翻译成了可以让百姓听得懂的口语化的语言,白话文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到了宋代时期,更是连很多读书人都不能用文言文来准确的表述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甚至很多的读书人在给家里人写信的时候都是用更容易看明白的白话文来写的。
到了元代,由于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很多的蒙古人更是看文言文跟看天数差不多。这个时候干脆连皇帝的诏书都是用的白话文。如果用文言文的话,估计不光是军队的将领看不懂,就是朝堂上的文臣都看的一愣一愣的。

到了明清两代,口语化的白话文达到了巅峰,明太祖朱元璋本身就是乞丐出身,属于那种基本没有文化的类型,所以在对倭寇进行处理方法的诏书上直接就是四个字“杀了了事”。
而我们所读过的的唐诗、宋词及至明清小说中都是出现了大量的白话文。白居易就是著名的白话文诗人,据说他每写完一首诗都要念给不认识字的老人家听,直到老人家听懂了他才会定稿。而明清时期的白话章回体小说就更不用解释了,“白话章回体”就足够说明这些小说都是用白话文写成的。

因此可以说文言文是为了写书的时候所用的一种官方语言,而普通的百姓之间的交流也都是一口的大白话。当然了,古人的白话文还是和我们现在的白话文有一定的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