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到底是在“减负”,还是传统文化在被逐渐淡忘?
古诗词的不受重视,是传统文化的悲哀

打开儿子今年的新课本,感觉又薄了许多,从头到尾翻了两遍,总共就看到4首古诗,至于成篇的古文,更是一篇没有。我不禁就纳了闷了,怎么现在的课本变得这么薄了?以前让我们恨得咬牙切齿的古诗词和经典古文都哪去了?
后来看到一篇报道,上面说,为了给学生们减负,上海今年将《寻隐者不遇》、《夜宿山寺》等8篇古诗都从最新编写的教材里删除掉了,并且将原来的350个生字降低为了290多个。

根据一些报道的统计,近年来,有43篇经典的文章从教育部下发的课本中消失了。其中,经典古文、古诗词竟然占到了百分之五十以上,十几篇经典古文,二十多篇经典的古诗词被从课文中删除,这令我很纳闷。
好吧,为学生减负的,删课文,降低识字量我可以理解,但是,为什么将我们传颂千年的经典古诗词删除?到底是在给孩子减负,还是在扼杀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根据上海市某教研员的说法,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古诗,不但耗费大量的精力,而要学习大量的文学背景和文学知识,还会接触到一些生僻字,甚至老师为了能够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古诗本身,还要再补充一些朝代、作者、背景等文史知识,增加了孩子的负担。
这是为了减少孩子的负担?简直荒谬之极,格物致知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精髓,而古诗词和经典古文更是我们文化的基因所在,当古诗词被从教科书里删除的时候,也许删除的并不仅仅是古诗词,而是中国产统文化的基因。

古代的经典诗词和散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把它们从课本里删除是很悲哀的“去中国化”,如果这些经典不能嵌在学生们的脑子里,那么中国还有什么文化是值得传播和传承的?
看看我们以前的教科书,《画》、《草》、《江雪》、《悯农二首》、《梅花》,这些古诗词写的都是声情并茂、浅简易懂,儿时的我们几乎都学过,有的甚至直到现在还能背诵出来。
这些诗词难吗?这些经典的诗词事实上都很容易理解,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至于为了解读这些古诗词而对学生们补充的朝代、作者等等的文史知识,不正是在开拓孩子们的想象力和为孩子们积累下一些基础知识吗?

中国的文化是理解的文化、是感性的文化,是以精神带动情景、以意境带动文字的文化,如果我们的文化里没有了意境,没有了精神去带动,只为了名为了利,那还要中国文化干嘛?
再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是为了名为了利,古人也求名,古人也求利。但是古人是求的百世功、千秋利、万代名。老子曾经说过:死而不亡者,寿。什么是死而不亡者?老子、孔子死了2000年,但是到现在我们还记得他们,李白、杜甫、白居易死了1000年,到现在我们还记得他们,这就是死而不亡。

但是今天的我们呢?会活的能活个百八十岁,不会活得五六十岁你就去见马克思了。那时候的你,就剩下一点骨灰了,还不知道被埋在哪个地方。再过个五十年,谁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曾经有过你?
这正如我们的文化一样,想要学好语文,古文是万万不能够舍弃的。因为无论古文和诗歌,都是现代语文的根源,一旦现在的青少年对古文再也没有了记忆,就会和历史越走越远。最终,会被文化所遗弃,成为“无根之水”。
而这种“无根之水”的文化,必然会让未来的孩子感到彷徨与恐惧,一个连自己的文化的根在哪里都不知道的国家,更何谈传承与发扬?

纵观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其它三个文明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只有中国还存在?正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基因保留和传承的比他们要好,比他们要完整。正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没有断层,所以当他们都消亡的时候,中华民族依然还能屹立在世界之巅。
当有一天所有经典古文、古诗词都从我们的课本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所谓的与时俱进的糟粕文化。
想象一下:
当我们的孩子在欣赏沙漠美丽的风光时,还能说出“大漠孤烟尽,长河落日圆”吗?当我们的孩子在给朋友送别的时候还能说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吗?不能了,他们能说出的顶多就是:啊,太阳啊,你太XX的圆了。伙计啊,赶紧地到没人认识你的那地方去吧。

什么是传统文化?就是传承而统一的文化,这种文化薪火相传、渗入灵魂,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身为一个中国人的发自骨子里的骄傲。
试问一下,当今世界有哪个民族能像我们一样,上至白叟,下至顽童随口就是“爆竹声中一岁除”,随口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又有哪一个民族能像我们一样“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这些先人们所留下的宝贵财富,不仅培养出了中国孩子的儒雅与文气,更是滋养出了中国孩子们巍巍然兮若泰山之巍峨,滚滚流兮如大海之雄壮的文化基因。

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是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屹立在世界之巅的根本,皮之不存,毛将附焉?试问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思想、文化、历史都不复存在,如明月无影,浮萍无根,这个民族最终只会走向消亡。
所以,给学生减负可以,但是不能以减负的名义来牺牲中国的文化基因。君不见,学校在减负的同时,家长在课后为学生压了多少担子?每天放学后就要去上这个补习班,那个补习班。周末周日有哪一个孩子不是在各个补习班之中来回穿梭?这是在“减负”,还是在真正的摧毁中国文化?

现在的应试教育实际上不是在给学生减负,而是在给孩子们加上了另一层桎梏。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少一些功利色彩,多一些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这才是真正在给学生减负,在给我们这个传承了五千年的文明注入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