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春秋时期的尚德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意义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德性优先的优良传统,而作为萌芽之期的春秋尚德思想,最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从虚假的神话论者,转变为德行和品质的坚挺主义者,这无疑是一次颠覆三观的变革,毫不夸张的讲,尚德思想的诞生就像一次时代思想的变革,但幸运的是,它进行的还相对顺利,而且在当时的社会引起广泛的认可和接纳。
从黄帝的“抚万民,度四方”开始,统治者就已经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所以安抚百姓,广度四方。到后面的尧帝“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他恭敬节俭,道德纯备,不光能发扬大德,而且使家族亲密团结。一直到舜帝的“柔远能迩,悙德允元”,安抚和爱戴百姓,厚待有道德的君子,信任善良人士。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德义传统”。
而这德义的思想,后面经由孔子,荀子等人得以发扬光大,使得以德服人,以仁政治理天下的思想文化愈演愈烈,从而形成中华名族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这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春秋时期的尚德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得替代的推动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下,春秋时期的尚德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意义。

一 春秋时期尚德思想的形成
尚德思想,顾明之意就是崇尚美德的思想,而在夏商时期,神话时代的原始宗教一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天命论作为当时的主流思想,影响着人们对朝代更替,人员变换的因果认识。
在殷商时代,不论是政治,还是文化,都带有很浓郁的宗教迷行色彩。在统治者心中,天明不可为,他们的权利来源于上帝即其先祖的直接赋予,天神用来解释君主的至高无上和君主权利的合理性。而商人之间,也是通过“尊神祀鬼”的方式,获得他们心中作为最高神的认可,以求交易的合理性和彼此的心安理得。
西周建立后,借鉴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人们开始寻找新的思想文化。其中,以周公,召公为代表的周初文化对商人的天命观进行了深刻的教育和反思,得出了“天命糜常”的历史结论。周人不再虚无的认为,上帝是主宰朝代更替的最高神祗,开始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
春秋时期,涌现出的一些思想家,从哲学的角度,对西周以来的道德思想进行理论规范和整理升华。而这时候的尚德思想已经初具雏形,人们希望君主们勤政为民,恪守礼仪。甚至还有人希望,以“仁爱”和“道义”作为道德评判的标准,将尚德的思想传播给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之中,做到自觉自爱的道德约束。

二 尚德思想的主要表现形式
春秋时期的尚德思想主要体现在“筮占由德”,“天道赏善”,“神福仁而祸淫”和“妖由人兴”这四个方面。人们把道德纳入到了天道,鬼神,占卜,鬼魅这些活动事件之中,而事件的结果还需要人们根据实施者的道德思想进行评估和判断,想要求得吉祥,还需要修心养德,这是春秋尚德思想的重要内容。
遇事筮占是先秦时期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而到了春秋时期,筮占活动却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主要是在筮问者和占筮之事上都有一些基本的要求。想要预知未来,筮问者必须是德行优良之人,而占筮之事,也不能是那些诡异奇闻之事,更多的是符合常理,符合人们所认知的事。
老子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而到了春秋时期,人们更是注重“天道赏善”的这种思想。如果人们想要获得上天的庇佑,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注重自身的素质,修德而求吉。甚至在鬼神观念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将道德和天神联系在一起,而修德的思想渗透进鬼神的观念之中,以至于鬼神只是人们“借神以说教”的一个工具。

三 尚德已成为时代的必然产物
在春秋以前的神权时代,已经有一部分人对天道和天命论产生了怀疑,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认知更为清晰,更多的是注重民众的切身感受和事物的合理性,不再单纯的相信天神的存在,不再以神为中心。
而春秋时期,人本思想渐渐地深入人心,人道主义渐渐地兴起,代表着宗教权威的天命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人们越来越注重道德的修行。尚德是人对自己个人修养的自律要求,体现了人们自强不息的处事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尚德思想中,助人为乐的道德情怀。
尚德思想,作为当代一种文化教育已经深入人心,代表着丰富的内在涵养和强大的精神特质。以德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德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名族文化的进步。可以说尚德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四 总结
春秋时期的尚德思想不仅是中国传动文化的萌芽,更是“借神以说教”的雏形,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性产物,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的修养,尤其是礼让,谦逊之德,帮助人们能够轻松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愉快的和他人合作。而且还有友善,关怀之德,也就是人文情怀,良善之心。当然,还有开拓,创新之德等等,这些都是后来之产物,但是都离不开春秋尚德思想的引领。

春秋尚德思想,千百年来,哺育和激励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他们明德笃志,锐意开拓,在华夏这片热土上,洒下了无数的汗水和心血。对当下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构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继承和弘扬尚德思想,将崇尚美德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张法.中国美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
2. 唤民.尚书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3. 解光宇.也谈老子是殷商派老儒【J】.孔子研究.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