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空调的古人怎么对抗炎热的夏天呢?
随着气温不断升高,很多地方的人都换上了短袖等较薄的衣服。现在物质条件丰富了,夏天的衣服款式也比较多。在古代物质条件并不丰富的情况下,古人们夏天都穿什么呢?古人又是怎么消暑的呢?
对于古代人的穿着,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古装剧了解的,认为封建社会的人思想会比较保守,所以在衣着上也会比较保守,认为古人个个穿着长袍马褂。到了夏天,又没有空调电扇,那不得热死啊?其实现实中,古人绝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古板,他们对于时间的变化非常敏感。

古人非常讲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思想,他们会根据不同的时节换上不同的衣服。“冬穿暖,夏穿薄”,这样才不会违反自然规律。到了夏天,天气比较热的时候,古人们自然会换上夏季的衣服。就连封闭、腐朽的清朝,在穿着上也是非常灵活。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在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就写到,当皇帝的,穿衣服的时候非常烦人,得根据一年二十四个节令的变化,再换上适合节气的衣服。当然,不只是皇帝,民间的老百姓也是如此,在清朝名画《燕寝怡情》中,可以看到一位男子穿得很奔放。

在明清之前的朝代中,古人们的穿着更加大胆,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北齐名画《北齐校书图》中,一群古代男子穿着吊带裙披着薄纱,看起来比现在的男人还会玩儿。其中一个女子更加奔放,潇洒,她穿着高腰阔腿裤,身上披着一层薄纱,看着就感觉凉快。
古人在夏天穿的衣服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富人的衣服,另一种是穷人的衣服。富人在夏天一般都是穿重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纱衣,马王堆曾出土过一件“素纱禅衣”,它的重量还不如一枚鸡蛋重,而且非常薄,铺在报纸上,叠十层都能看清报纸上的字。
纱衣最早只是用来披在衣服外面装扮的,增加一种朦胧美。后来,纱衣因其轻薄,夏天穿起来非常凉快,逐渐成为富人们的夏季首选。也因为它的容易透肤,使得它在当时成为一种非常大胆的穿衣风格。唐朝有一位官员在接待阿拉伯商人时,穿的就是纱衣。

除了凉爽的纱衣,有钱的贵族都会有冬夏两用的“空调房”,冬季用房叫“温调殿”,夏季用房叫“清凉殿”。这”清凉殿“里面的家具都是石质的高级床具、冰块,除此之外还有侍女在一旁伺候扇扇子。
关于冰,大约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富贵人家就已经开始在冬日凿冰贮藏于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楚辞招魂》中有“挫糟冻饮,酹清凉些”的记述,赞赏冰镇过的糯米酒,喝起来既醇香又清凉。古代甚至还有“冰厨”——《吴越春秋》中就记载越王勾践出游时食宿于冰厨,在当时,它堪称空调房间,可想而知消耗的资源和冰量一定相当大。

除了上述方法,奢侈的贵族还可以使用冰凉的瓷枕和竹制,草制的各式凉席来消暑。
我们想象一下,炎炎夏日躲在清凉的石室中,枕着瓷枕,躺在凉席上,两侧侍女扇着扇子,还有凉爽的冰饮,真真是太自在了!

但是一般的百姓就没有这么优越的条件了。

往往辛苦的农民在炎热的夏天也要下地干活,一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写出了多少农民的辛苦。“夏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中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在当时的底层人民心中,能在大树底下用扇子纳凉便是爽快事情了。
如此想来,我们今天能有吹空调的权利真是太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