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初期到中期,航空兵迅速发展,从空中侦察到全面亮相战争舞台

1914年,航空兵还仅仅是一个执行空中侦察、通信、炮射校正等任务的保障兵种,在支援地面战场作战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争夺制空权、空中轰炸、空中强击等各种空战样式。

一、一战初期航空兵主要用于空中侦察(1914)

  • 1.一战初期地面战场概况
一战初期到中期,航空兵迅速发展,从空中侦察到全面亮相战争舞台

马恩河战役示意图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主要战场在西线德军攻人比利时后,准备从法国北部包抄巴黎,法军在9月5日至12日的马恩河战役中击退德军,到12月西线转入阵地战。东线俄军同德、奥匈军队之间经过激战,也于12月进入阵地战。

这一阶段的地面战斗主要是遭遇战。由于机动性强、战线长、地形复杂,双方都迫切需要及时而准确的侦察情报。

  • 2.一战初期的空战发展状况
一战初期到中期,航空兵迅速发展,从空中侦察到全面亮相战争舞台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利用鸽子可穿戴相机进行侦察

在一战初期的遭遇战中,徒步侦察和骑兵侦察都难以跟上战争攻防快速转换的节奏,使空中侦察显示出独特的速度优势。1914年8月22日,英、法军队在蒙斯暂时阻止了德军的前进。当天夜间,英军南面的法国军队突然自行撤离了阵地,使英军的侧翼暴露在外。次日早晨,德军发现了协约国战线的这个缺口,便开始通过缺口包抄英军。一架英国侦察机及时发现了这一情况并迅速报告,使英军得以及时摆脱被迁回包围的危险。尤其是在1914年9月的马恩河战役中,法国的空中侦察发挥了关键作用,使德军速战速决的企图破产。

一战初期到中期,航空兵迅速发展,从空中侦察到全面亮相战争舞台

为了阻止敌方的空中侦察活动,空中格斗在敌对国侦察飞行员之间时有发生。1914年9月8日,俄国飞行员涅斯捷罗夫在加里西亚会战中首次使用空中撞击战术,用起落架撞击奥匈帝国的一架侦察机,双方同归于尽。后来,法国率先在侦察机上安装了机枪。1914年10月5日,法国飞行员约瑟夫弗朗茨和机械员兼观察员路易凯诺驾驶"瓦赞"式飞机,用机枪击落一架德国"阿维亚蒂克"式侦察机。这些空中格斗基本上是飞行员之间的个人随机行为。

为配合地面部队突击敌军集结地和要塞,侦察机及飞艇还携带炸弹承担了小规模轰炸任务。1914年8月6日,1艘德国飞艇轰炸了比利时的列日要塞,协助德军地面部队攻人比利时。为了提高空中轰炸效率,各国开始研制专门的轰炸机。1914年,俄国进一步改进了"伊里亚穆罗迈茨"式轰炸机,载弹量超载时可以达到800公斤,装备8挺机枪,首次采用电动投弹器和挂弹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活塞式4发动机轰炸机。

一战初期到中期,航空兵迅速发展,从空中侦察到全面亮相战争舞台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轰炸机

1914年12月10日,俄国成立了配备20架"伊里亚穆罗迈茨"式轰炸机的"飞船大队",主要用于轰炸东普鲁士的战役纵深目标,这是世界上第一支重型轰炸机部队。同一时期研制的轰炸机还有英国的V/1540型、法国的"握依辛"式、德国的"哥塔"式、意大利的"卡普罗尼"式等等。由于当时的航空炸弹只有2公斤重,而一般轰炸机的载弹量只有20公斤左右,瞄准和投弹装置简陋,因此,这些空中轰炸没有产生明显的效果。

  • 3.马思河战役中法国空中侦察导致德国"速决战"破产

在马恩河遭遇战中,法军在获得空中侦察的准确情报后,及时调整部署,在马恩河地区瓦解了德军的攻势。从此,双方在西线转人长期的阵地战,德军被迫同时在东、西两线作战,导致其速决战略破产。

一战初期到中期,航空兵迅速发展,从空中侦察到全面亮相战争舞台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军

1914年8月,德军实施的"施利芬计划"连连告捷。德第1,2集团军在追击英、法军队的过程中,未按原计划向巴黎以西进攻,而转向巴黎东南,进攻法第5集团军。9月2日,德第1集团军的左翼抵达马恩河畔的沙托一蒂耶里,其右翼抵达瓦兹。当时法军原计划从索姆河-凡尔登一线实施反击,法军主力大都布置在这一线,而巴黎以东防御薄弱。9月3日,一位法国飞行员从空中发现德军向巴黎以东的马恩河地区机动。根据法国飞行员的空中侦察情报,法军总司令霞飞迅速改变部署。他命令法第6集团军立即在巴黎以东集结,法第3,4,9集团军和英国集团军增援马恩河地区,法第5集团军继续退却并准备反击。9月5日至12日,英、法军队6个集团军和德军2个集团军共200万人在马恩河两岸进行了激战,德军进攻被击退,英、法联军在宽约180公里的正面前进了60公里。

在英、法联军夺得马恩河战役胜利的过程中,法国飞行员的空中侦察发挥了关健作用。马恩河战役后,空中侦察开始受到各国普遍重视,侦察机和空中侦察技术、战术得到迅速发展。

二、一战中期多种空战样式全面亮相战争舞台(1915-1916)

  • 1.一战中期地面战场概况
一战初期到中期,航空兵迅速发展,从空中侦察到全面亮相战争舞台

凡尔登战役

1915至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中期阶段。德国从1915年初起加强东线力量,力图在1年内击败俄国。但是到1915年9月中下旬,俄军遏止了德、奥匈军的进攻。英、法乘机在西线发动多次进攻,但是都没有取得显著进展。从1916年春起,德国又把主攻方向转到西线,于2月下旬至12月中旬发动了"凡尔登战役",但是仍然没有达到目的。为减轻坚守凡尔登的压力,英、法军于6月至11月发动"索姆河战役",虽然双方消耗很大,未分胜负,但是战略主动权开始转到协约国方面,同盟国转入战略防御。

这一阶段地面战场的突出特点是阵地战。一般防御阵地纵深达6至10公里,交战双方都力求找到突破阵地防御的作战方法。

  • 2.一战中期的空战发展状况
一战初期到中期,航空兵迅速发展,从空中侦察到全面亮相战争舞台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轰炸机

地面战场转入阵地战后,不仅要求航空兵实施更为准确的战役和战术侦察,而且还要打击敌机,支援地面部队突击敌军阵地。航空兵及空战在支援地面战场过程中都得到迅速发展,到1916年,航空兵的数量比1914年增加了3至4倍,各主要交战国都成立了专门的侦察、争夺制空权、强击和轰炸航空兵部队,各种空战样式全面亮相战争舞台。

这一阶段的空中侦察主要是战役和战术侦察。由于进攻敌阵地时,需要选择薄弱环节实施突破;防御作战时,需要根据敌人的进攻实施有重点的防御,并及时掌握敌方后续梯队的行动情况,再加上交战双方都对阵地进行了反侦察的严密伪装,这些都使得近距战术空中侦察的重要性愈益突出。

一战初期到中期,航空兵迅速发展,从空中侦察到全面亮相战争舞台

"莫拉纳索尔尼埃"L型战斗机

侦察与反侦察的斗争推动了争夺制空权的空中格斗。1915年初,法国飞行员罗朗,加罗斯与飞机制造家雷蒙索尔尼埃合作,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架战斗机——"莫拉纳索尔尼埃"L型。该机装1台80马力发动机,最大时速144公里,升限4000米,续航时间1小时30分,经过改装的机枪安装在机身前上方,在螺旋桨叶的后面装一个钢制的楔形偏导器,使子弹能够通过螺旋桨旋转面进行射击。仅4月1日至18日,加罗斯驾驶该机就击落德机3架,迫降2架。由于协约国首先拥有这种战斗机,便迅速掌握了当时战场的制空权。

在香巴尼和阿图瓦秋季战役中,英、法航空兵完全限制了德军航空兵的侦察活动。4月19日以后,由于德国俘获了加罗斯及其飞机,了解了机载机枪的秘密,安东尼福克发明了更为先进的射击同步协调器,制成了"福克"EI式战斗机。该机装1台80马力发动机,时速130公里,升限3500米。依靠这种新式机载武器,德国很快扭转了被动局面。1915年9月,"福克"EⅡ服役,当更新的改进型"福克"EⅢ投入战斗时,德方便完全占据了空中优势。"福克"EⅢ装1台1.00马力发动机,安装1挺T92毫米的前射机枪,最大时速133公里,续航时间2小时45分。1915年秋至1916年夏,德国飞行员驾驶这种战斗机击落了1000多架协约国飞机,造成了空战史上著名的"福克灾难",致使德军完全掌握了制空权,有力地掩护了己方突击部队的集结和机动展开,保障了己方侦察机和轰炸机的空中作战行动。

一战初期到中期,航空兵迅速发展,从空中侦察到全面亮相战争舞台

"福克"飞机

协约国总结了争夺制空权斗争失败的教训,积极研制新型战斗机,罗马尼亚人乔治多康斯坦丁内斯库和英国人乔治科利少校设计出一种被称为C.C.机构的更先进的射击装置并投入使用。据此,法国和英国生产出"纽波特"-11型和艾尔科DH2型战斗机。由于这两种飞机的性能均优于"福克"飞机,投入作战后就使空中态势开始发生逆转。1916年3月,法国"纽波特"-17服役后,"福克灾难"彻底结束。1916年秋,协约国重新获得了空中优势。

为便于争夺制空权,交战双方开始集中编队使用航空兵。在1916年2月的凡尔登战役中,德军首次集中约20架战斗机实施编队攻击,接着又在主要进攻方向上集结了80架侦察机、40架战斗机和5个轰炸机大队,在战斗的第一天就取得了制空权。在1916年6月的索姆河战役中,德军将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和"阿尔巴特罗斯"式、"哈尔贝斯塔特"式等先进的战斗机结合起来编成多个"狩猎小队",在空战中获得了突出的战绩。英国和法国也组成了很多的类似编队。从此,编队集中攻击代替了单机分散作战。

一战初期到中期,航空兵迅速发展,从空中侦察到全面亮相战争舞台

索姆河战役油画

为直接支援地面部队突破敌阵地防御,英、法飞行员在索姆河战役中首创了用飞机扫射地面部队、压制地面炮火的强击作战样式。从此,空中力量开始遂行直接支援地面作战的强击任务。

双方都有计划地使用航空兵进行支援地面部队的空中轰炸作战。1915年1月初,俄"飞船大队"在距前线40公里的雅布隆纳附近建立基地,部署了3架"伊里亚穆罗迈茨"式轰炸机。2月15日,其中1架首次飞入德军100公里纵深,投下272公斤炸弹。"飞船大队"还于1916年开始对德军实施夜间轰炸。到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时止,这支部队共遂行422架次轰炸任务,投弹2000馀枚。意大利自1915年5月24日参战后,派出飞机轰炸了驻守蒙法尔科内的奥匈军哨所和沿维巴夫谷地行进的军队。同时,轰炸航空兵还参加了争夺制空权的斗争。在索姆河战役中,英、法轰炸机部队曾用轰炸德军机场的方式争夺制空权,迫使德军机场后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德机的作战活动。

一战初期到中期,航空兵迅速发展,从空中侦察到全面亮相战争舞台

第一次世界大战空战画面

这时还出现了最早的空降作战活动。1916年10月14日,德军在俄军战线后方80公里处的罗夫诺地区空降2人破坏铁路,完成任务后由飞机接回。法军也曾向德军后方空降2人,对一个司令部进行侦察袭扰。

此外,对空防御也有了较大发展,高射炮和高射机枪等对空武器有了改进,防空观察哨、通信站和防空指挥系统等都有了加强。

  • 3.各种空战样式全面亮相索姆河战役
一战初期到中期,航空兵迅速发展,从空中侦察到全面亮相战争舞台

索姆河战役中的坦克

1916年6月至11月,在法国索姆河上游两岸40公里地域内,英、法军队为了减轻德军对凡尔登和东线的巨大压力,对德军发动了进攻战役,史称"索姆河战役"。在索姆河战役中,双方航空兵在支援地面战场过程中开始全面遂行争夺制空权、近距空中支援和空中轰炸等空战任务。为解决航空兵同步兵及其他兵种的协同作战问题,航空兵代表开始进驻各集团军的司令部,空中力量进一步直接融入地面战斗。

在索姆河战役中,双方展开了前所未有的争夺制空权的斗争。战役初期,英、法联军投人作战飞机约300架,后来很快增至约600架。德军在战役初期投人作战飞机l00多架,后期增至约350架。英、法联军在飞机数量上领先于德军,但是德军将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集中起来编成闻名遐迩的"狩猎小"和"狩猎中队",依靠灵活的战术与协约国抗衡,双方制空权时有转移。争夺制空权斗争的规模从初期的400馀架发展到后期的约l000架,双方损失也不断增加,仅英军就损失了499名飞行员,英军战斗机飞行员在索姆河战役中的平均战斗寿命不超过295个小时,即不超过2个星期。

一战初期到中期,航空兵迅速发展,从空中侦察到全面亮相战争舞台

索姆河战役中的德军地面部队

在战役中,英、法联军轰炸机在战斗机掩护下,直接攻击德军地面部队和阵地。英、法联军轰炸机一般携带2枚54公斤级或8枚20公斤级炸弹,以低空水平方式轰炸德方西里西亚、洛林等地的298个部队和阵地目标,共投弹1.7万枚,总重量约292吨。

在这次战役中,英、法联军战斗机飞行员为突破德军防御阵地,首创了用机枪扫射敌军堑壕和小型目标的作战方法,即空中强击作战。德军在索姆河地区构筑了3道阵地,纵深达7至8公里,主要由阶梯式的堑壕和坑道网构成。地下坑道网构筑于坚实的白里土中,深度有12米。地下坑道网中设施齐全。在阵地前沿铺设了多道铁丝网。而且,整个防御阵地呈阶梯状逐级升高。7月1日,英军步兵在到达德军正面堑壕线之前,由于受到逐级火力的猛烈打击,一天内就死伤6万多人。这使英、法联军的飞行员产生了从空中用机枪和炸弹直接攻击德军防御阵地的想法。这种战术的最大优点是:能够迅速有效地攻击敌地面防御的死角和己方炮兵射程以外的目标,同时可以在精神上给敌方地面部队以恐怖性压力。英、法军队在拉西尼至埃比泰恩70公里正面,集中了航空兵部队40%的力量,用机枪对德军战场的堑壕和小型目标实施强击,特别是打击位于突破口的预备队。为了进一步增强空中强击作战的攻击火力,还把机载机枪改为小型火炮。如法国在"瓦赞"式8型飞机的机头上安装了37毫米和47毫米火炮,对地面目标实施空中炮击;英国则在2B型战斗机的机头上安装了"维克斯"式航炮,并在机翼下加挂了2至4枚50公斤级炸弹。凭借强击战术,英、法飞行员终于在德军的坚固防御体系上打开突破口,有力地支援了地面部队的进攻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