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志愿军首出国门,多措并举、以劣胜优,打出了国威军威
抗美援朝战争,我军是首次与美帝国主义军队进行现代条件下作战,敌人究竟有什么特点和规律,我们经过作战实践,逐步摸到了敌人的"底":一是以优势空军支援地面作战,但也形成了部队的依赖性;二是陆军火力强、机动快,但步兵冲击力弱多;三是害怕夜战近战和切断后路,害怕穿插分割;四是组织协同动作比较熟练,指挥官接受教训快。我们根据敌人的特点和规律,采取了许多有效的"以劣胜优"的对策。

志愿军空军准备登机起飞
一、对敌机采取防打结合,减少敌人空中优势
敌人空中优势在战争初期给我军造成很大损失。敌机曾经疯狂地对我地面部队低飞扫射,并且在我运输线上不分昼夜狂轰滥炸,实行所谓"绞杀战"、"破坏战",企图断绝我军交通运输,对发电站、工厂、矿山、水库等工业生产设施及城镇进行毁灭性破坏,以限制我军作战、机动,破坏后勤供应补给。
对此,我军采取了三种办法:一是组织防空哨,加强对空监视和空情报知。我军在长达2500多公里的主要公路沿线上设置了3500多个防空哨,把朝鲜北部主要交通线像城市那样组织防空报知网。敌机来了鸣枪报警,车辆闭灯慢驶,使敌机像瞎子一样看不到目标,这样就保障了人员车辆的安全和供应不断。当时我军俘获的一个美机驾驶员对此就很佩服,连美国侵略军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也承认我军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二是加强阵地管理,严格防控纪律。我军驻地实行严格的灯火管制,严密伪装,使敌机难以发现;
三是积极开展群众性的对空作战。组织步枪、轻重机枪和其它火器积极打击超低空飞行的敌机,掩护部队的行动和部署。由于积极开展对空作战,防打结合,减少了敌机对我军的损害,使我军在行动上获得了较多的自由。

抗美援朝期间,美空军对志愿军进行狂轰滥炸
二、野战防御采取疏散隐蔽配置,减少敌人火力对我杀伤
敌人为了攻取我军阵地,在火力准备阶段,往往是先以航空兵、炮兵和坦克火力向我阵地进行猛烈轰击,然后步兵在坦克的引导下向我发起冲击。开始由于我们部队缺乏经验,确实吃了一些亏。
第一次战役,我步兵第348团在云山北面进行野战防御时,正面兵力密度过大,敌人使用航空兵轰炸扫射,投掷凝固汽油弹,同时实施炮火准备,坦克火炮进行直瞄射击,造成我一些人员伤亡。有的随伴火炮被打坏了,电话线烧毁了,一些基层指挥员在通信联络中断的情况下,指挥过于靠前,增大了不必要的伤亡。基于这个惨痛教训,我们及时总结了经验,针对敌人作战规律和特点,实行兵力前轻后重、火器前重后轻配置,在我阵地反斜面疏散构筑隐蔽掩体,在两侧构筑火器射击工事。具体办法: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
一是在兵力部署上,减少一线阵地兵力,除留少数人员现察警戒外,多数人员在反斜面挖好散兵坑疏散隐蔽;二是主火器运用上,采取临时占领发射阵地的办法。当敌人炮火延伸、步兵发起冲击时,我疏散隐蔽配置的各种火器迅速进入临时发射阵地,突然开火,继之以步兵适时实施反冲击,近战歼敌;三是采取一些防止敌凝固汽油弹杀伤破坏的办法,例如在散兵坑坑口用雨布、雨衣或床单加上青草伪装,将电话线埋在地下10厘米以下深处,等等。这样人员因凝固汽油弹烧伤的情况人为减少,电话线被烧坏的情况也避免了,保证了不间断的指挥。采取这些办法后,大大地减少了野战防御中遇到的困难。
三、野战中组织夜间攻击前进采用遭遇战部署,以避免我指挥失误

入朝前期的运动战阶段,为避免敌空炮坦优势的发挥,我主要是实施夜间进攻,而组织夜间攻击前进,对中下级指挥员来说,绝大多数是在情况不明的条件下进行的,稍有不慎,就会由于指挥的失误而使部队受挫,或影响任务的圆满完成。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基本的解决办法是按照遭遇战斗原则进行部署。
- 一是在和敌人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白天派营指挥员带个加强排或加强连,对敌实施跟踪监视,掌握敌人动向;
- 二是夜间开进中,轮番派小分队搜索前进,以防遭敌突然袭击;
- 三是指挥靠前,指挥员带上轻便指挥所以及二、三梯队营副营长随尖兵连之后开进,这样便于及时定下决心、适时下达任务;
- 四是发生情况,首先以一部兵力抢占要点,搞好掩护。不管是正面还是两翼部队,在行进中都要随时注意观察周围地形,考虑发生情况时的部署和打法。
这样要点在我手中,即使遇到困难情况也比较好处理。我们在整个运动战阶段,在情况不明的条件下夜间攻击前进,采取上述措施,部队行动就有了比较大的自由,没有受到挫折。
四、由野战防御向坚守防御转化,主要靠逐步完善、大量构筑坑道工事

文工团与志愿军战士在防空洞内
我军在防御作战初期,为了减少敌人优势的空炮坦火力的杀伤,增强防御的稳定性,把防空防炮洞挖深打通,形成了坑道雏形。后来经过志愿军领导机关的研究推广,又经过广大指战员在战争实践中的再创造,逐步形成了以坑道为骨干的支撑点式防御体系。据统计,我志愿军在整个正面战线和东西海岸共构筑坑道1250公里,挖堑壕、交通壕624。公里,这样,我90%以上的人员、武器、装备、物资可以安全转入地下,使我军阵地成为攻不破炸不烂的地下钢铁长城,大大增强了防御的稳定性。
在阵地防御作战中,我们以坑道为依托,粉碎了敌人无数次的进攻,组织了一系列的战术反击,大量歼灭了敌人有生力量,稳定了防御态势。
五、在敌我阵地对峙中,积极开展小部队活动,变被动为主动

志愿军战士执行夜战任务
本来夜战近战是我军的特长,可是在我们团接受阵地防御任务之初,由于忙于建设阵地之家,敌人经常在夜间派出小分队袭扰我前沿阵地。为了改变这种反常情况,我们积极开展小分队活动,把斗争焦点推向敌人阵地前沿,变被动为主动。但是小部队出去也有顾虑,怕情况突然不好处置,怕丢了"采号"不好交待。经过反复战斗实践,很快解决了开展小部队活动中的战术动作问题。当遇到敌伏击或突袭时,基本办法是,在前面的一个组就地卧倒,以猛烈火力杀伤敌人,后面两个组则迂回至翼侧向敌人发起猛冲。
这样,我一个加强班即使碰到敌人一、两个排的兵力也同样打胜仗。随着战术动作连连奏效,信心问题也迎刃而解。原来夜间派一、两个班去执行伏击或袭击任务,须派连、营指挥员带队,才比较有把握,后来,班、排长带上自己的分队,就可自由地执行这种任务了。积极开展小部队活动,不仅使我变被动为主动,而且提高了部队独胆、机智灵活的战斗素养,也为我实施战术反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组织战术、战役反击,打破对峙和和谈僵持局面

朝鲜战争停战谈判现场
在敌我对峙中,敌虽被迫于1951年7月10日开始了和谈,但仍凭借其空炮坦技术装备优势,不断发动大规模攻势,妄图改变其不利态势。我志愿军为打击敌嚣张气焰,迫敌在谈判协定上签字,除彻底挫败其攻势作战外,还发起了一系列的战术、战役反击作战。这些反击作战,由于摸清了敌人作战特点,进行了周密的准备,贯彻了集中兵力的原则,因而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1952年9月18日至l0月31日,历时44天的战术反击作战,对敌60个排、连、营防御阵地攻击76次,打退敌排至团兵力的反扑480馀次,占领巩固新夺占的敌排、连支撑点17个,毙伤俘敌27200馀人。

庆祝抗战胜利
1953年5月13日至7月27日,历时两个半月的夏季反击作战,由全线一系列的战术反击,发展到5个军大规模的战役反击,突破敌4个师25公里防御正面,突入敌防御纵深达15公里,共歼敌12,3万馀人。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我军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胜利后所指出的那样,"此种作战方法,继续实行下去,必能制敌死命,必能迫使敌人采取妥协办法结束朝鲜战争。"通过1953年夏季再次实施战术反击,我军愈战愈强,后来发展到战役反击,给敌以沉重打击,最后于1953年7月27日,迫敌签署了停战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