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等功臣销声匿迹,30年后被寻回,军长秦基伟:有何要求?当农民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保存着一面被穿有381个弹洞的战旗,这就是被誉为"上甘岭特功八连"的志愿军15军45师134团8连,该连上甘岭战役中坚守坑道作战34个昼夜,毙敌逾千,是一个英雄辈出的连队。
在这个连队里有一个班长,他叫柴云振,在上甘岭战役前的朴达峰阻击战中勇立奇功,战后被授予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但属于英雄的勋章却是在30多年后才佩戴在英雄的胸前。
一、只身闯虎穴,以少胜多立奇功

1951年5月28日拂晓,美军第25师和加拿大第25旅,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开始向朴达峰扑来。
担负阻击任务的是志愿军45师134团。经过5天5夜的激战,双方伤亡都很大。志愿军丢掉了两个山头,敌人已逼近我3营前沿阵地,情况十分危急。
营长武尚志将该营剩馀人员全部编入第二梯队,全线设防,拼死阻击,同时命令8连7班班长柴云振带领9名战士出击,坚决夺回已被敌占领的两个山头,堵住敌人进攻缺口。
柴云振毅然接受了任务,凭借他的机智和勇敢,先后将两个山头夺了回来。很快,敌人开始进攻了,他们组织了一个排的黑人士兵敢死队往山头上冲。柴云振沉着应战,利用有利地势,端起机枪、冲锋枪,轮番向山下扫射,将成捆的手榴弹和爆破筒,扔向敌群。到中午时,弹药耗尽了,他就端起刺刀和冲上山头的敌人展开殊死的肉搏战。
仗打到第7天天亮时,柴云振已经杀红了眼。他挥舞着枪刺,像发疯了一般,和敌人拼杀起来。当他的面前只剩下最后一个敌人的时候,他的力量已消耗到了极点。然而,他仍然拼出最后的力气,把刺刀刺进了那个比他块头大得多的美国士兵的胸膛。这时他看了看,阵地上只剩下他和孙鸿法两个人了。

阵地一阵被敌人夺过去,一阵又被我军夺回来,反反复复好几次。敌人又一次攻上山头,架了一挺重机枪,对着营部扫射,压得营部的人抬不起头来,营长武尚志高喊:"7班,坚决把山头给我夺回来!"
此时7班只剩下柴云振和孙鸿法两个人了,他们摸着黑一上去,柴云振一梭子弹扫光,一个箭步冲上前,伸手抓住了敌人的重机枪,顺势将枪口一转,对着敌人的阵地,哒哒哒哒,1000发子弹扫完才松手。这一仗,7班消灭了200多个敌人。
柴云振和孙鸿法利用战斗间隙,从敌人尸体旁拣了六七支加拿大冲锋枪和两箱半手榴弹,随时准备迎击敌人新一轮的进攻。
此时的柴云振虽然已经完成了营长交给他的任务,但此刻人手太少,刚刚夺回来的阵地,很有可能再次被敌人夺回去。
于是,本该固守待援的柴云振,在观察完战场形势后,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
他对孙鸿法说:"你留在阵地上,我悄悄摸过去,给敌人一个冷不防,把指挥所给他端了。"

一个人去端敌人的指挥所,也只有在那种不要命的情况下才想得出来。说完,柴云振利用地形,绕过了敌人的哨兵,摸到了敌人的指挥所跟前。
他扯起手榴弹就接连往里面扔,几声爆炸过后,工事门被炸垮了。里面也不叫喊了。这时,他突然看到脚下的战壕里还有4个敌人,马上抢先扣动了扳机,3个敌人倒下了,可这时候子弹打光了。还有一个敌人,正伸手去摸自动枪。换弹匣来不及了,那时他在高处,敌人在低处,于是他一个飞身扑下去,把敌人的枪杆抓住,两人就争夺起来。结果,他没能把枪夺过来,就连枪带人地把他按在了交通壕里,厮打起来。"
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对地形的熟悉,柴云振只身捣毁了敌人的指挥所。可随即,他却陷入了残酷的肉搏战。
由于美国黑人牛高马大,柴云振渐渐落了下风。最终,浑身是伤,精疲力竭的柴云振反倒被敌人用石头猛击头部。

在这场肉搏战中,柴云振的右手食指被敌人咬断,头部、腰部多处负伤,增援部队赶到后,卫生兵为昏迷中的柴云振进行简单包扎后,孙鸿法就把他背下了阵地。后来到医院检查,他的脑袋被石头砸了20多个眼。
朴达峰阻击战,柴云振的7班攻克了3座山头,歼敌200馀人,并捣毁美军连指挥所一个,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为志愿军兵团顺利北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战斗结束之后,志愿军总政治部发布命令,授予柴云振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
只不过,此时的柴云振一直都还在昏迷当中,对发生的一切,他全然不知。两个月后,他被转送回国,到了包头市的一家部队医院进行治疗。治了大概一年多,和原部队也就此失去了联系。志愿军总部颁发给他的英雄勋章和证书也无人领取了。
二、领袖亲指示,大海捞针寻英雄

1954年,部队回国以后,组织上就指示有关部门开始查找柴云振的下落。
根据一份当时保留下来的花名册,给他所在县的政府发了一份调查函,回函说该县查无此人。后来才搞清楚,由于工作人员的粗心大意,那份花名册籍贯栏里,只填了县名,没有填省名,而且县名岳池还被写成了"乐池"(在四川话里,"岳"与"乐"同音)。
后来,部队经过几次整编,驻地也不断变动,原先的一些老同志调走的调走,退役的退役,寻人的事也就搁下来了。
到了1980年,金日成到北京参加抗美援朝30周年纪念活动,邓小平会见了他。两人自然谈到30年前的那场战争,金日成代表朝鲜国家和人民感谢中国的帮助和支持,还顺便向邓小平打听原志愿军15军的战斗英雄柴云振的情况。15军前身属于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第二野战军,当时的军长是秦基伟。

正好,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秦基伟这次会见时也在座。听到问话,秦基伟回答说:"柴云振是原志愿军15军的一名战士,在朝鲜江原道金化郡朴达峰战斗中英勇顽强,志愿军总部授予他特等功、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接着又说:"我们现在暂不清楚柴云振的情况,一旦打听到消息,一定及时向金主席报告。"
邓小平听了秦基伟的介绍,当即指示说:"尽快派人寻找柴云振。只要柴云振还活在这个世界上,哪怕是大海里捞针,我们也要把他捞出来!"
于是,15军再次组织对英雄的寻找,军首长把这个任务正式下达给了军史组。
中朝两国的最高领导人都在关注着这位英雄,军史组全体人员都感到肩上责任重大。可已经过去30多年了,部队里找不到一个熟悉和了解柴云振的同志,这个寻找工作应该从哪里入手呢?
经过军事组同志们的反复讨论,最终决定派工作人员温铁汉前往山西运城找当年把柴云振背下战场的孙鸿法寻找线索。

但孙鸿法对柴云振也不太了解,只知道他是四川口音,顺着这条线索,温铁汉又日夜兼程赶到四川成都。民政厅的同志听说他的来意后,十分支持,立即派人协助查找历史档案,终于在2世纪50年代初的一份花名册上找到了一点线索。
可花名册上只记载了一个"柴云正"的名字,其他项目均为空白。
这个"柴云正"是不是就是要找的"柴云振"呢?
经军史组的同志们研究,认为这个'柴云正'很可能就是要找的柴云振,因为他们相似的情况太多了。只有一个字有差别,字虽不同,音却是相同的。那时人的文化不高,把字写错了,也是常有的事。
于是在几天以后,《四川日报》在第4版的右下角,刊登了一则特别寻人启事,启事四周围着方框的,特别显眼。
启事发出后,温铁汉在成都等了半个月,没有得到任何消息,就返回了军部。又过去了10多天,还是没有半点信息,军史组的同志们都有点失望了。

但幸运的是,柴云振的儿子柴兵无意中在《四川日报》上看到了湖北省孝感市39155部队发出的那则寻人启事。1984年9月23日,柴云振在儿子的强拉硬拽下来到了部队驻地。
当天下午,军部司令部值班室转来营门岗哨一个电话。报告说从四川来了一个老头,自称叫"柴云政",说是部队在报上发启事找他,他想见见部队领导。军史组李天恩和温铁汉一听,立刻激动起来,一路小跑着直奔营院大门口。
到了营门岗哨,他们看到一个50多岁的老汉,背微驼,头上戴着圈圈儿草帽,穿着一身粗布黑衣裤和一双水胶鞋,鞋、裤腿上溅了许多泥浆,脸苍老得像开裂的树皮。
老汉掏出自己的复员退伍证和残废证,自我介绍说:"我叫柴云政,村里人都说你们登报找的那个人就是我。"
"柴云政?"又出现了一个与"柴云振"相似的名字,字不同音同。

李天恩走上去和老汉握手,发觉他缺了根指头,就问:"你的手指是怎么了?"
老汉回答说:"朝鲜战场上被美国鬼子咬掉的。"
李天恩又问:"你还有哪些地方受过伤?"
老汉把草帽一揭,说:"我的头也被鬼子打烂了。"
温铁汉走到跟前,扒开老汉的头发一共数出24个伤疤。
李天恩和温铁汉忙把老汉领到了军史组的接待室。李天恩给他倒了一杯水,就试探性地和他谈起朴达峰阻击战,并询问他后来的一些情况。老人记性还不错,也很健谈。
李天恩这个曾上过战场的老兵,也被眼前这位老汉的讲述深深地打动了。他禁不住问道:"你后来是怎样被救下战场的?这些年你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不来找部队?"
老汉道:"我一醒过来,就看到身边围着许多穿白大褂的人。他们都说我醒过来是'奇迹'。我就问他们:这是啥子地方?他们就对我说:'你已回国了,这里是内蒙古包头市部队医院。'后来,我才晓得自己是作为危重病人被前线战地医院用飞机送回国内的。"

部队从朝鲜归国的情况,他是几年后才知道的。当时,他也曾想过要回来找部队,可他不知道部队驻在什么地方。再说,就是找到了,也可能没有人能认识他了。
听完老汉的叙述,李天恩和温铁汉已经基本断定,他就是部队要找的柴云振。
但他为什么又叫柴云政呢?
当时恰逢15军举行上甘岭战役胜利32周年纪念活动,原45师师部警卫连文书董贵臣把柴云振3个不同名字的谜底揭开了。
原来柴云振原是师部警卫连的,参加朴达峰阻击战时才调到134团8连。柴云振刚到警卫连时叫"柴云正",连队的文化教员要给他的名字赋予政治意义,就叫文书董贵臣填写花名册时把他的名字记为"柴云政"。由警卫连补入8连时,负责送兵的人按照董贵臣的山东口音又把他的名字写成了"柴云振"。
这下,可以完全确认柴云振的身份了!

三、喜事传千里,英雄载誉受接见
找到英雄柴云振的消息,也很快在中朝两军传播开来。原15军军长,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秦基伟也派人前往四川岳池县,把柴云振接到北京,特地设家宴,请柴云振到家里做客。
当年的志愿军老首长杨成武、洪学智等以及中央和军委领导都分别接见了柴云振。
1985年10月,经中央军委的批准,柴云振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代表团的成员,去朝鲜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三十五周年纪念"活动。其间,金日成两次接见柴云振,并给他颁发了"一级自由独立勋章"。
柴云振说:"他(金日成)就在上面站到起,志愿军英雄们排着队,一个个轮着和他握手。有个翻译官在旁边介绍每个人的情况,我和金日成握手的时候,他就介绍说:'这就是隐姓埋名33年的柴云振老英雄。'金日成当时说的是:'感谢中国,感谢中国人民对朝鲜的帮助和支持。'"
没过几天,第二次宴请柴云振等英雄时,金日成又对他说:"找到柴云振,历史应该改写过来,柴云振不是烈士,是活着的英雄。"

作为国宾在朝鲜访问期间,柴云振参观了朝鲜军事博物馆,在烈士陵园祭奠了志愿军烈士。
出访归国后,考虑到柴云振晚年的生活,部队决定为他安排工作。
柴云振说:"军长、政委、政治部主任都跟我谈话,说你现在有什么要求,都可以提出来。我说我没得啥子要求。首长说你想回哪里去,现在征求你的意见。我说我从哪里来,回哪里去,我还是想回农村当个农民。我想得通的是,我比牺牲的那么多战友,多活了那么多年。几十年的农民都当过来了,有啥子不得了的?"
可是,柴云振的长子柴兵荣不干了,他从1984年10月开始,就一直陪伴着老父亲,作英雄事迹报告和四处演讲,将近一年的时间,既没有时间下地干活,也耽搁了养猪和开手扶拖拉机的营生,一看父亲谢绝部队的照顾,提出要回农村当农民,便忍不住提出了异议。
柴云振说:"他那意思就是,好像我这个做老汉的当了英雄了,还坚持回农村当农民,他又咋个办。当然嘛,那阵他在农村开'蹦蹦车',日晒雨淋的,也苦,就不能理解我的选择。回招待所关起门冲我嚷:'你现在有地位了,回农村当农民也不怕,那我们咋个办?'我一听就发了脾气,'啪'地就给了他脸上一巴掌,骂他:'没得老子,你就不吃饭了,你想不通,就去死嘛!'"

从朝鲜回国后,柴云振被增补为岳池县政协常委,但老伴和孩子们仍然在家务农。直到他离休后,因身边需要有人照顾,这才解决了一家人的农村户口。
后来的柴云振儿孙满堂,家里人说他平时最爱看电视,但是很少看战争片,每每看到战争片,就会泪流满面。到如今还是有一些年轻人老是问他,说当年立了那么大的功,回到农村为啥不去找部队呢?他总是会笑笑说,找啥子哟?能活下来,就已经很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