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后,不少人开小差,粟裕这时回来找部队,朱老总感动不已
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一位高级领导干部的追悼会上,由于毛泽东是临时准备出席的,比较仓促,是穿着睡衣去的。当毛泽东走进贵宾室时,人们已经在那里恭候他了。毛泽东先走向粟裕,握着粟裕的手说:"粟裕啊,我们这些井冈山的人,现在是越来越少了。"说着毛泽东的眼睛也湿润了。
"是的,请主席多多保重!"粟裕的眼中也噙着泪珠。还向毛泽东敬了个军礼。
从这个细节中,不难看出,毛泽东对井冈山的印象何等深刻;同样也说明,井冈山对毛泽东来说又多么重要。

是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正是从井冈山这个革命的摇篮起步,高举着井冈山红旗,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最终打下了红色江山!
1927年8月1日,这个名垂青史的日子,过去仅仅两天。起义部队就于8月3日开始撤离南昌。8月6日,粟裕所在的警卫队,也随同革命委员会和军事参谋团,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块革命的热土——南昌。
警卫队的每一个人,除了带着原有的驳壳枪外,还背了2支步枪,200多发子弹,加上背包、水壶、洋镐等物,每人负重近80斤。而且,每人还要照管一个挑枪支的民夫,而这些民夫又没有经过动员和教育,是临时组织起来的,随时都有乘隙逃跑的可能。同时,每个班还要抬着一个大帐篷。其负担之重,可见一斑。
盛夏酷暑,骄阳似火。一连数日,天上一点云彩都没有,烤得大地滚滚发烫。行军脚步溅起的尘埃,沾在满是汗水的脸上、身上,产生阵阵刺痛,真是难受极了。没过几天,仅仅七十七团,就有十几名战士因中暑牺牲。

经过抚州,进入宜黄时,警卫队中有一个年仅十六岁的小战士,一不留神,他照管的民夫乘隙逃跑了,只好自己去挑枪支,然而,这个小战士挑过担子,还没走几步,就倒下了,再也没有起来……
粟裕走了过去,正想挑起那副担子时,有一个身材魁梧的领导干部走了过来,拍拍粟裕的肩膀说:"算了吧,别挑了。"
粟裕忙转身一看,这位领导也正在看着自己。粟裕从未见过此人,便脱口问:"首长是?"
"七十三团党代表。"
"啊,陈毅同志!"粟裕感到很高兴。早在好几天前,起义军撤离南昌,形势十分严峻之时,有的不辞而别,有的投敌叛变,也有的把队伍拉出去自找出路,实际上是做了"山大王"。而陈毅只身一人,不畏艰险,千里迢迢,终于找到了当年在法国留学的学长周恩来。周恩来非常高兴,亲自分配他到七十三团当党代表。粟裕对陈毅是虽不见其人,却早闻其名,今日一见,非常高兴是很自然的。粟裕立即向陈毅敬了个军礼。然后指着丢在路边的武器说:"真可惜。"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走吧。"

"是。"粟裕觉得这句话,在人们生活中流传很多年了,但陈毅首长此时说出来,却有特别意义,说明战争中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是不容易的。自己在今后的战争中,一定要把握好人与物的关系,壮大自己,歼灭敌人。
"你对音乐有研究?"陈毅看着粟裕口袋露出半截口琴,就问。
"不。"
"至少是爱好音乐吧?"
"嗯。"
"拿出来吹一曲如何?"
"好。"粟裕站在路边吹奏起《少年先锋队歌》来。七十三团的官兵们都会唱这支歌,听着一边走一边唱:"走上前去啊,曙光在前,同志们奋斗!"仿佛步伐也变得轻快了许多。
但是,其他部队没教过这支歌,官兵们都不会唱,几乎没什么反应。

"好,现在我们换支曲子,吹奏《国际歌》怎么样?"
果然,这首歌曲大家都很熟悉,很快就唱开了。陈毅一把捞过两支步枪,往肩上一挎,大步流星地走开了。突然,口琴声停了,陈毅发现那个吹口琴的战士不见了,望望前面,那个战士已挑着担子走出很远了。陈毅这才想起还没问该战士的名字。他笑了,自言自语地说:"没关系,很快就会知道的。"
一连数日的急行军,部队到达广昌。很快又从广昌开赴石城,这时得到情报: 敌钱大钧部已集结重兵于瑞金、会昌一线,企图阻止我军前进,因此,起义军制订了攻打瑞金的计划。
8月25日,以贺龙为首的左路纵队,在壬田镇附近与敌前哨部队遭遇,为了利用另一南方军阀黄绍竑尚未到达瑞金的机会,贺龙不等叶挺率领的右路军赶到,就用自己的五个团,突然向敌发起攻击。由于行动快速、坚决、果断,很快将钱大钧的两个团击溃,并尾追猛打,迅速占领了瑞金。
这一胜仗,给粟裕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而且还作了认真总结。他认为打仗就是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样就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随即起义军入长汀、进上杭;于9月上旬进抵三河坝。一路之上,敌守军闻风丧胆,四散逃遁;起义军长驱直入潮汕关,占领出海口。
然而,强大的反动势力,不可能善罢甘休。他们又策划了绞杀革命的新阴谋,黄绍竑、陈济棠、薛岳、钱大钧等部,从四面八方向起义军压了过来。
粟裕所在排,奉命留在潮州城里,担负着后勤部门和物资仓库的警卫任务。
9月30日清晨,炮声渐渐地由远而近,而且,愈来愈激烈。敌第八军副总指挥黄绍竑率领两个加强师,沿赣江西岸,奔袭南下,已达潮州城郊。然而,潮州卫戍司令共产党员、起义军三师师长周逸群,接到的命令却是"死守待援"。潮州四野,无险可据,又敌众我寡,起义军只得拼命固守待援,又偏偏无援可待,处境极其危险。
双方激战至下午3时,敌人一个团拉到三师师部前面的一个小土坡上,占领了制高点,组织火力,轰击师部。门前的步兵在炮火支援下,轮番攻击师部。我军的子弹已所剩无几,大炮又已经失去作用。粟裕急得团团转,他们负责守护的仓库就在师部的后院。门前炒豆般的枪声,一阵紧似一阵,已经能清楚地听到敌人的叫喊声;身后,却有刚刚收集到的大批冬衣和六十万银元,责任实在太重大了。

黄昏,被敌人机枪打成马蜂窝的师部大门,终于被轰开了。粟裕急得大声疾呼:"周师长,快撤!敌人就要冲进大门了!"几个战士欲乘此机会冲出去,刚到门口,就被敌人的机枪撂倒了。敌一个军官见倒下的战士有的拿着驳壳枪,狂喜地大叫:"这儿有当大官的,快冲进去抓活的。"
围在师部大门口的一大群敌人,一边朝里面开枪,一边嗥嗥乱叫,就是不敢贸然冲进来。
"凡冲进院子者,赏十块大洋,捉住当官的,赏十两烟土。"敌军官的这一招,果然灵验,一大群敌人,轰地一下压进门来。
"朝后院撤出去,我来掩护。"粟裕一边说,一面不停地向敌人射击。周师长带着几个卫兵和大部分特务连战士,迅速穿过客堂,往后院撤去。

涌进来的敌人更多了,粟裕冷静地指挥着十几个战士,且战且退,眼看就要退到最后存放物资的仓库了,看着这堆积如山的冬衣,看着这一大箱一大箱的银元,粟裕心如刀绞。"唉!不可能带走了,多么可惜啊!"然而,他立即清醒地意识到,现在已经不是考虑如何保护这些财物的问题了,关键是部队如何安全撤离。南征路上,如何正确处理人和物的经验和教训,再次涌上心头。他看看四周,命令几个战士把装银元的大木箱抬到后堂屋来。
战士们不解其意,莫名其妙地愣在那里。
"快,快去执行!"粟裕坚定地下达命令的同时,同时将两颗手榴弹甩出去,穿过天井,落入二堂屋内。
紧接着两声巨响后,就是一阵喊爹叫娘的惨叫声。这时候,整个院子突然一片寂静。
过了一会,仍然毫无动静,敌人以为后堂内已经没有活人了,一窝蜂似地涌过来,粟裕命令战士们同时射击,一下子,敌人的尸体几乎把二进门全堵上了。

趁敌人拖尸体之际,粟裕让两名战士把一大木箱稍稍抬起,他在箱子下压着一枚手榴弹,然后,拉掉导火线,一挥手:"撤!"他们很快就撤出了后堂屋,并关上了后堂门。瞬间,一声巨响,哗啦啦,银元洒了一地。
当他们全部顺利翻过后围墙时,敌人已经冲进了后堂屋。只听见敌军官大叫:"别抢,别抢! 见者有份!先去追革命军,先去追革命军!"
然而,并没有敌人追来,只有抢夺的嘈杂声和贪婪的狂笑声。
在夜色的掩护下,他们撤出了潮州,并顺利地过了赣江。沿途陆续地接收了一些与原部队失去联系的同志,共有二十多人。
但是,一路上听到的消息,一个比一个坏: 汕头失守;山湖,我军在激战中伤亡过半,正准备撤出战斗;革命委员会和参谋团正在向海陆丰撤退……
一连串的严重打击,扰得大家脑子里一片茫然。难道革命军就这样失败了吗?

"不!起义军并没有被歼灭,我们还可以到三河坝去找朱德!"粟裕向大家提议说。"看来,也只有走这条路了。"战士们都同意粟裕的意见。于是,粟裕率领着这二十多个战友,踏上了奔赴三河坝的征途。
到三河坝,要经过饶平县。这条道本身就是一条非常难走的山路。加上沿途到处有敌军,只能绕小路走,真是羊肠小道,崎岖坎坷。而他们每个人又都背着七八十斤物品,行动极为艰难。
也是无巧不成书,当他们走到饶平县茂芝乡时,竟意外地碰上了朱德所率领的部队。在起义军四处失利的情况下,朱德的部队仍保持着完整的建制,令粟裕他们又惊又喜,兴奋异常!
原来,朱德所率领的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和第九军教导团,负责留守三河坝,与敌人激战三天三夜,杀伤大量敌人,成功地阻击了钱大钧部的进犯。由于得到了潮州失利的确切消息,便主动转移,撤到了饶平县茂芝乡一带。
深秋10月,天气渐渐转凉。朱德、陈毅率领部队在饶平一带广大农村,广泛发动群众,打击土豪劣绅,支持并支援当地农民武装起义,曾两度攻克饶平县城。

朱德、陈毅率领的这支起义部队,虽然有2500多人,但与周恩来所领导的起义部队失去了联系,而其周围却有敌人五个师,计40000多人。力量的对比是非常悬殊的。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这2500多人中,绝大多数不是朱德的老部下;而陈毅是只身投军,压根儿就没有兵。因此,在管理、领导和指挥上无疑存在着许多困难。尽管如此,朱德以其雄才大略,挺身而出,担负起率领这支孤军走出困境的重担。他当机立断,以急行军的方式,排除沿途反动武装的堵截,迅速向西北闽粤赣边境一带转移。终于经过平和、永定、上杭到达了闽西南的武平。
然而,敌钱大钧部却始终紧追不舍,直迫武平。朱德立即指挥部队进行阻击,连续击退了敌人两个团的轮番进攻后,乘敌军整顿部队,以重新发起攻击之际,命令粟裕所在排等小部队继续阻击掩护,他亲自率领大部队转移。
粟裕所在排,为出色完成掩护大部队转移,迅速占领了西城门外的一座山岗,控制了制高点。英勇顽强地阻击了如飞蝗般扑来的敌人,直杀得天昏地暗,终于完成了阻击任务,并摆脱了敌人,赶上了大部队。
然而,整个部队并没有走多远,大约在距离武平县城城西不足二十公里处石径口附近的一个山沟里,又遭遇了敌军的阻截。这里山高路窄,只有一个隘口可以通过,大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势!

粟裕紧张地思索着,不停地观察四周,突然,他的眼睛一亮,发现右侧山头那边,有一条崎岖小路,看上去并没有守敌。他立即跑步到正在部署部队作战的朱德处,向其报告情况,并请求带一个小分队,迂回敌后,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朱德用望远镜仔细地观察着粟裕所指的那条小路,好一会儿之后,朱德说:"好!"他命令粟裕指挥大部队,用火力压住正面敌人,他自己亲自率领小分队直插敌后。粟裕面露难色,因为陈毅等大领导就在现场。朱德瞪了粟裕一眼说:"服从命令!"一挥手,带领一个加强排走了。
粟裕担心着朱总指挥的安危,集中所有的轻重机枪,向正面敌人猛烈射击,打得敌人抬不起头来。朱德带队迅速翻越山间小道,直插敌后,果然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溃不成军!
粟裕亲眼看见朱总指挥身先士卒、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亲眼看到朱总指挥攀陡壁、登悬崖的英姿,钦佩和信赖之情油然而起!他觉得,在危急关头,指挥员身先士卒是一种无形的命令,能鼓舞士气,明显地提高战斗力!无怪乎叶挺师长说:"一个优秀的指挥员必须做到身先士卒!"

朱德威武地站在一块断壁上,手里握着驳壳枪,挥手指挥后续部队迅速通过隘口。大家怀着胜利的喜悦,通过朱总指挥亲自杀开的通道。粟裕等正在担任警卫任务,突然,一颗无情的子弹从粟裕右耳侧上颞骨处穿过。(这是不可能复制的贯通伤,没有伤着要害,发生的几率不足百万分之一,解放后外科专家沈克菲为其取出留在左手臂的子弹时说: "首长命真大。")他只感到头部被重重地击打了一下,便昏倒在地。
过了一会儿,粟裕感到有人在翻动自己,心里非常明白,就是说不出话来。原来是排长在卸自己的枪,只听见排长说:"粟裕啊,粟裕。现在可是顾不上你了。"(后来,这个排长私自离开了部队,做了逃兵。)粟裕心里一急,就拼命地张了几下嘴巴,但一点声音也发不出,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不知过了多久,浑身被大雨淋湿的粟裕慢慢地苏醒过来,他看看四周,旷野茫茫,一个人也没有。他挣扎着站了起来,判断一下部队转移的方向,便摇摇晃晃,蹒跚地朝那个方向走去。渐渐地天色暗了下来,已近黄昏了。伤痛与饥饿令他难以忍受。他看看路边,稀稀落落地有几间草屋,有的还正在冒着炊烟。他感到饥肠辘辘,更加难受了。他十分艰难地朝一间小屋走去。只见门半掩着,屋内传出女孩子十分恐惧的哭叫声,紧接着又传来女人声嘶力竭的呼救声。粟裕不知哪里来的一股力量,顺手从门旁操起一根木棍,大步流星地跨入屋内,一个兵痞正欲奸污一名妇女,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在一旁吓得直哭。粟裕用尽全力,狠狠地朝那个兵痞的后脑壳打了一棍,他感到眼前一片发黑,木棍从手中掉了下来,便又昏了过去。

粟裕仿佛回到自己的家乡,正在和阿驼大哥在山岩上烧野兔汤喝,多么鲜美的野兔汤啊,他们尽情地吃着喝着,不一会,粟裕呛了一下,连连咳嗽起来。粟裕睁眼一看,自己已经躺在床上,那位大嫂正在喂自己吃稀饭。
"恩人,你总算醒过来了。"那位大嫂深深地嘘了一口气。
粟裕竭力地思索着,尽量地回忆刚才发生的事情,看看地上,似乎隐隐约约有一片血迹。
"那个砍脑壳的,已经被我拖到后面丢到水塘里去了。"
粟裕已经比较清楚地回忆起刚才发生的一切。他用力地坐了起来,从大嫂手中接过一大碗稀饭,很快就喝完了。他擦了擦嘴,感到轻快多了,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尽快赶上部队!"于是他慢慢地站了起来。

"大嫂,多谢了。我还要急着赶路呢。"说完,把仅有的几个铜板全部放在桌上了。
"恩人,请等一下子。"大嫂拿出一个包裹,内有几个熟鸡蛋,大嫂又把桌上的几个铜板也放进包裹里。
"我男人被抓了壮丁,家里只有我母女俩,就不留恩人了。不过,这钱是无论如何不能收的,恩人就带着路上用吧。"
粟裕不再说什么,感激地看看这位大嫂,点点头,提起包裹走了。
秋末冬初之际,夜风带来阵阵寒意,粟裕一点儿也不觉得冷,他认真地观察着满天星斗,反复辨认着方向,一再告诫自己,不能倒下,要不停地往前走!饿了,吃个鸡蛋,渴了喝口山泉水。不知走了多久,也不知跌了多少跟头,终于在黎明之时来到一条河边。
他听到有人在说话,便躲在一个草垛后面偷看。几个乡丁正在训斥一个打鱼的老翁。"老东西,不准偷渡一个共匪过河,不然的话,当心你的狗命!"
老人看看这几个乡丁,一声没吭。继续在小渔船上生火做饭。待这些乡丁沿河向西走后,粟裕便走了出来。对老人说:"老伯伯……"
老人打断了粟裕的话,深沉地说:"上船吧。"

粟裕上了小船,刚刚坐稳,老人竹篙一点,小船离岸向对面驶去。粟裕也没说话,除了撑船的竹篙声和水浪撞击舱底板的响声外,什么声音也没有。
小船靠岸了,粟裕把那位大嫂不肯收下的几个铜板,全部放在了老人的手中。
老人破颜一笑,掂了掂手中的几个铜板,又还给了粟裕。老人说:"伢儿啊,快走吧,翻过前面的那座山坡,也许就赶上了。"
粟裕上岸后,站在岸边,看着老人。只见老人竹篙一点,小船像离弦之箭,飞快而去。老人站在船头,迎风而立,显得格外高大,格外挺拔!

粟裕按照老人所指的方向,爬上山顶,俯视山下,果然是自己的部队。他拼命地大喊一声:"同志!"于是脚一发软,顺着山坡跌滚下来,摔倒在水田里。几个战士跑过来,扶起粟裕,替他重新包扎伤口。粟裕禁不住激动地说:"啊,我终于归队了,我终于回来了!"
粟裕身负重伤,凭着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跋山涉水,历尽艰险,赶上部队的事,令朱德感动不已。自南昌起义失败以来,起义军东奔西杀,连连苦战,伤亡极大,形势日趋严峻,于是,开小差逃跑的人愈来愈多,有的人甚至投敌叛变。朱德当即决定,任命粟裕为步兵第八连连党代表。朱德在军人大会上宣布这一决定后,还特地对连长说:"耿凯啊,粟裕是个军政全才,你在政治工作上要尊重他,军事工作也要多听听他的意见。"
果然,他们合作得非常出色,把他们的连队建设成了朱德部队中的标杆连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