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战役,打砥平里还是横城?前线反复斟酌,彭总少有的犹豫

1951年2月7日,毛主席就朝鲜战场上轮番作战的兵力编成问题,写信给周恩来并告聂荣臻,指出:"在你计划轮番作战兵力时,请将杨得志三个军,西南三个军……杨成武两个军……四十七军……及董其武兵团两个军…编成为第二番作战兵力。而以现任第一番作战兵力中的第十三兵团六个军撤至后方补充休整三个月至四个月(其中五十军、六十六军并同时担任天津、营口线守备,其他四个军位于平壤、沈阳之间休整),改为第三番作战兵力。"

周恩来立即回复毛主席:第47军即编入第二番。董其武兵团即第23兵团以编入第三番较有把握,但4月中旬可开入朝鲜,先作后方守备任务。二野3个军(第12军、第15军、第60军),因陆续到达中,装备需调换,人员需重新调整,自3月1日开始运送,直达朝鲜为妥。第47军以4月初入朝鲜为妥。对董其武兵团的人员、武器将予以补充。毛主席阅后指示"照办"。

第四次战役,打砥平里还是横城?前线反复斟酌,彭总少有的犹豫

朱德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名义致电金日成将军,祝贺朝鲜人民军建军节:"在朝鲜人民军建军的节日,我敬祝朝鲜人民军与中国人民志愿军继续并肩前进,坚决地击败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军,解放朝鲜全境。"

西线战场的天平正在向"联合国军"倾斜。战势的发展日趋明朗。西线"联合国军"已突破汉江南岸志愿军的防御阵地,由左翼突进。东线双方处于犬牙交错的攻守状态,但是"联合国军"的战场进攻节奏明显加快,意图加强东西两线协同配合,拉平"倾斜"的战线。中朝方面需要抑制这种攻势,使形势的发展回到相对平稳的局面,力求恢复到第三次战役结束时双方的对峙线。

志愿军以西线"空间"进退换取东线"时间"的策略正在经受严峻考验。"联合国军"已经突破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及志愿军第50军坚守的防御阵地。汉江南岸能利用的机动防御空间更加狭小。背江而阵,历来都是兵家大忌。由于天气转暖,冰封的汉江开始逐渐解冻。部署过多的部队于江汉南岸,危险渐增。

第四次战役,打砥平里还是横城?前线反复斟酌,彭总少有的犹豫

在此情况下,志愿军司令部决定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和志愿军第50军留少部分部队继续坚守汉江南岸桥头阵地外,主力撤至汉江北岸组织防御。同时,为分割东、西线"联合国军"的攻势,保证东线出击部队侧翼安全,确保预定作战方案的实现,志愿军第38军仍留在汉江南岸,坚守武甲山、莺子峰、杜陵里等阵地,掩护东线第42军侧翼安全。

东线的南朝鲜军急速冒进,从东面直逼志愿军集结地域龙头里。同时,美国空军对龙头里地域的攻击也不断加强,"远东空军在韩国东北地域查明敌军大规模移动部队,便命令第5航空队从2月7日开始连续几天,对此地域集中实施空中攻击"。

美第2师第9团进至金谷里以南,与占领静冰亭、新岱的南朝鲜第8师第10团、第21团遥相呼应,形成钳击龙头里的态势。在龙头里及横城西北之间的770、800、579.2高地形成绵延数十里的峡谷地带,是横城通往杨平、汉城的咽喉要道,不可避免地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第四次战役,打砥平里还是横城?前线反复斟酌,彭总少有的犹豫

早晨,志愿军第42军第124师第372团第2营第5连2个排,在歼灭南朝鲜第8师第10团1个班后抢占770高地。第5连以1个排占领473高地,支援770高地防御作战。尔后,南朝鲜第8师第10团,以1个营兵力在强大炮火支援下,发动多次攻击,于18时占领770高地。随后,志愿军第372团4个连与第370团1个营,在师、团炮火支援下毙伤南朝鲜军110馀人,于19 时左右重新夺回770高地。志愿军第372团第3营第9连占领800高地。第371团占领559.5高地。第370团主力作为师预备队,隐蔽在横城以南儿柴里地区机动。

志愿军第125师第375团占领 505.5高地、黄巨北山、411.9高地一线,第373团占领没云岘,阻击美第2师第9团。10时30分,志愿军第42军指示第126师:敌常常以小部队附坦克两三辆作试探性攻击,当晚返回或就地做工事,尔后主力向主要方向跃进。为此,坚守阵地的部队对其进攻之小部队,必须给以重大杀伤,以小部队从翼侧出击,将敌抓在我阵地前沿,并拖延其归回时间。于黄昏后组织好火力(强调集中、猛烈)与突击队(精干)坚决消灭之,或预先以精干部队设伏更好。如能争取在总攻前歼灭其一两个进犯小部队,对我总攻最有利。请研究布置打掉七星花田里之敌,如此对我坚守阵地有利,估计江北之美第24师部队可能配合其于南岸之敌攻杨平。应作充分准备,以保证主力集结。

第四次战役,打砥平里还是横城?前线反复斟酌,彭总少有的犹豫

12时30分,志愿军第42军向邓华指挥所报告情况:原州之敌伪第10团进至静水亭,琴岱里之敌附坦克10馀辆进至榆昆里。新坪里之敌美第2师第9团搜索部队,于昨黄昏进至石花村,为我第371团警戒部队击退。判断敌为配合砥平里之敌,企图夺取龙头里、阳德院里,因此在下加里、下高松、上桂良、上物安里及上物安里北之579高地、圣智峰高地一线阻击敌之前进,以保证主力赶来。由于歼敌作战很有利,建议第39军、第40军、第60军应迅速赶来。

13时,志愿军第42军指示第126师:伪第10团在2月6日夜进至静水亭,与我第372团作战中。美第9团一部由原州经龟尾洞进至石花村,被我第371团击溃。砥平里敌千馀,进至上高松,分三路北犯上高松以北高地,与我第375团作战中。进至洗月里之敌,被第38军击溃。你正面之敌估计系钳制性的作战,你师除按昨天作战布置坚守阵地外,以一个团进至延寿里、间村里准备参加作战。

东线的形势发展显然超出了志愿军的估计。如果失掉龙头里,就意味着志愿军东线反击的枢纽将不复存在。紧张的防御形势,迫切需要彭德怀迅速拿出破解方案。此时,东线冒进的横城之敌,还没有与砥平里方向之敌聚拢。

第四次战役,打砥平里还是横城?前线反复斟酌,彭总少有的犹豫

"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思想的重要精髓与作战原则,是对付分进合击之敌的传统套路。彭德怀、刘伯承在作战实践中,都擅长围绕弱敌寻找"打点"。"攻其强者弱者亦强,攻其弱者强者亦弱",就是在作战过程中选择强弱目标的经典之谈。当年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曾经历无数战火的志愿军指挥员,都有战场上成功的经验。选择砥平里方向之敌,还是横城方向之敌?

从整个战场形势来看,处于东线平行位置上的砥平里、横城都是向原州方向进攻的战役要地。砥平里基本上靠近邓华集团与韩先楚集团的战场分界线,西侧与志愿军第38军的防守区域相邻。砥平里形势的此消彼长,对稳定西线防御、确保东线进攻集团向原州纵深方向发展,都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无疑是一个兼顾东西两线、攻守皆重的咽喉要点。相比较而言,在砥平里东侧近40公里的横城,对西线防御的影响要弱得多。但是,由于横城位于原州以北仅20馀公里处,它对原州方向进攻的成败也可以发挥作用。

第四次战役,打砥平里还是横城?前线反复斟酌,彭总少有的犹豫

第四次战役从性质上说是被动防御作战,选择进攻砥平里,对整个防线来说意义更大,对美军的进攻是重要威慑,但志愿军是否能长期防御固守是比较成疑问的。攻打横城可以获得现实利益,也确实存在着对整体防线稳定照顾不够的问题。

此外,作战地域的地理环境,也始终对作战目标的选择与作战进程产生着影响。在前几次战役中,因为道路条件的制约,志愿军行军中堵塞、交错导致的队形拥挤、时间延误、走错道路、掉队失去联络等现象比较普遍。

作战区域的道路有限,直接影响着志愿军的推进速度。如果志愿军攻取横城后,向原州方向推进,主要的行军路线包括标号为第29的原横公路以及下列6条乡村道路:

第四次战役,打砥平里还是横城?前线反复斟酌,彭总少有的犹豫

横城——桥项里——立岩——佳潭里——水流岩——才三里——润浦——介田里——玉山里——大德里——墨垡,进入原横公路。

横城——桥项里——立岩——佳潭里——水流岩——才三里——润浦——介田里——玉山里——平川——珠山里——泽洞——老岘,进入原横公路。

横城——桥项里——立岩——佳潭里——水流岩——才三里——润浦——介田里——玉山里——平川——珠山里——中方——新村——牛山里——台庄,进入原横公路。

横城——桥项里——立岩——佳潭里——水流岩——才三里——润浦——介田里——玉山里——上长浦——珠山里——中方——新村——牛山里——台庄,进入原横公路。

横城一桥项里——立岩——佳潭里——水流岩——才三里——润浦——介田里——玉山里——上长浦——茂长里——古吕垡——道五介——堂岘——敬庄里,进入原文公路(三级)。

横城——桥项里——立岩——佳潭里——水流岩——才三里——润浦——介田里——玉山里——上长浦——茂长里——古吕垡——间茂谷——楼山——旦勉里,进入原文公路。

由于美军拥有绝对制空权,志愿军即便夺取原横公路,也难以有效利用,白天根本不可能行军通过。这就使得志愿军能够有效利用的仅有6条乡村道路,每条长22—25公里。但是,这6条乡村道路从横城到玉山里全是重复路段,又影响了同时行军的部队数量。

第四次战役,打砥平里还是横城?前线反复斟酌,彭总少有的犹豫

志愿军师级单位1路行军纵队即达30—40公里,师与师之间的距离通常应保持在10—20公里,行军时速为2.5—3.5公里。按此标准,在没有美军干扰的情况下,志愿军理想的行军状态是:从横城到原州方向,每天最多可以有1个师的作战力量到达作战区域。

这也就是说,志愿军在完成横城地区作战后,如果要在原州地区实现参战部队的全部重新集结、进行作战部署,至少要5—6天。这意味着,在横城地区战斗行动与原州地区战斗行动间,将自然地出现5—6天的停顿。在此期间,美军完全可以在原州地区相当从容地重新调整部署,缝合已经撕开的防线。此外,即便志愿军可以进行充分隐蔽,不受美国空军火力干扰,志愿军脆弱不堪的后勤补给也将对部队作战能力造成重创,难以再次实施战斗。

若不如此,在先行到达原州地区的志愿军部队已经完成作战部署,准备投入战斗时,大部分作战部队仍然在路上匆匆忙忙地行军,赶往原州。这就出现先到的部队先打、后到的部队逐渐投入战斗的"添油"局面,无法集中优势兵力,实行歼灭战,而只能使得有限的作战力量逐渐消耗殆尽。

第四次战役,打砥平里还是横城?前线反复斟酌,彭总少有的犹豫

如果选择攻打砥平里,从道路网的状态上看,在龙头里、砥平里地区实施作战后,志愿军南下的道路还是比较顺畅的,至少有以下5条交叉性较少的乡村道路:

龙头里——立岩里——高松里——茂旺里——琴洞里——注岩里——石隅里——龙山——内龙里——外龙里,南行后进入原文公路。

龙头里——立岩里——高松里——茂旺里——琴洞里——注岩里——石隅里——五今里,南行后进入原文公路。

广滩里——山岘——校村——发里——曲水里——草岘里——鹅村——后浦里,南行后进入原文公路。

多文里——田谷——花田里——仓村——道里——元通谷——内杨里,南行后进入原文公路。

会岩——新村——江村——上紫浦里——内杨里——堂村里,南行后进入原文公路。

这5条乡村道路可以同时通过5个师,这就意味着,志愿军在完成砥平里战斗后,基本上可以不用停顿,即可投入下一场战斗。

第四次战役,打砥平里还是横城?前线反复斟酌,彭总少有的犹豫

显然,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志愿军如果先攻取砥平里,对实施下一阶段作战行动还是比较有利的。

围绕砥平里、横城之争的决策方案,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经过志愿军统帅层、前线指挥员相互间多次斟酌、反复酝酿后形成。

彭德怀详述了在横城、砥平里之间进行选择的利益得失,希望通过征求意见,以广纳善见、汇集众智,形成最佳作战方案。14时,彭德怀致电邓华并有关各军及韩先楚和第38军,就围歼砥平里、广滩里之敌的作战方案征求意见:

第四次战役,打砥平里还是横城?前线反复斟酌,彭总少有的犹豫

一、如三十九军、四十军能按预定地点集结,协同六十六军及(朝鲜人民军)五、三军团东西夹击南朝鲜军第五、八两师似较有利。

二、如美二十三团、法国营及二十一团六营(共五个营)等先后占广滩里、龙头里,似宜先集中三十九、四十二军消灭该敌,再打南朝鲜军第五、八两师,或者以四十军、六十六军、三、五军团同时打南朝鲜军第五、八师。

三、美二十三团先占广滩里、龙头里,我三十九军不能按预定地点集结,即以四十军主力及四十二军、三十九军全部首先歼灭进占广滩里、龙头里之美二十三团。究以何者为好,望各军速考虑电复。

第四次战役,打砥平里还是横城?前线反复斟酌,彭总少有的犹豫

战争无非是一场与对手在死亡线上周旋的游戏。战争的细节在历史学家笔下总是处于情理之中,而对当事人来说,一切都处在迷惘之中,远超过正常的理智与情感所能接受的范围。

迷惘的散去,需要冒险与意志。在需要冒险的事业中,只有意志能为战争的参与者所掌控。利弊得失难以权衡,彭德怀陷入少有的纠结、煎熬与反复之中。波澜壮阔的战争生涯里,彭德怀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犹豫。摆在眼前的困难,不容身为统帅的彭德怀有半点闪失,需要拿出万全之策。在彭德怀辉煌的军事生涯中,1951年2月7日、2月8日、2月9日、2月10日、2月11日,注定要凿下地老天荒般难以磨灭的印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