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区干部当连长,军长当排长,有人颇有微词,副总长的话掷地有声
翻开中国地图,看着那个像"雄鸡"形状一样大大小小的各个板块,你还能准确地记得每一个板块的"名字"吗?又还能记得这些"名字"里包含的诸多小城地名吗?我想,即使是今天,学过中国地理的诸多莘莘学子,在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大多记不得这诸多名来了。然而,在我们的开国上将中,却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的记忆力超乎常人,令人震惊,哪怕是在耄耋之年,也仍能清晰地将2000多个县名倒背如流。
此人究竟姓甚名谁?他就是有"活地图"之称的将军李达。
一、记忆力超人,人称"活地图"

李达将军,大高个,枣红脸,肥耳垂肩,慈祥可人。将军性格温和,有泰山压顶而不惊,临大事而不惑,罹大难而不畏的心境,且极少动怒。因此,将军的"慈眉善目"和"平易近人"在当时的军中也是出了名儿的。
但是,令将军更加出名的还要数他超乎常人的记忆力。将军不仅过目不忘,而且还将自己的特长运用到了极致。我们都知道,行军打仗,排兵布阵、勘察地势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一场战斗的胜利,能否占据有利地形也十分关键,所以,在军队中,地图是必不可少的"装备"之一。李达将军指挥作战,也十分重视运用地图,而且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不仅会看地图还有制图本领。红军时期,部队攻克湖南大庸城,李达将军见有石印局,即派人翻印二十万分之一的地图,下发部队。扛起战争时期,将军亲自组织制图人员,并派出一个侦察排配合,北起九里关、南至漳河畔,运用简易测绘法实地丈量,将该地区村庄、人口、水源、资源等作了标记,彻底弄清了晋东南、太行山和晋冀鲁豫接合部的地形,使原来的地图更加完善。后又指导制图股完成了《最新华北明细图》,绘制了分层设色的《太行军区姓氏图》。

由于过目不忘,加之又善用地图,将军在战场上可谓如有神功,为革命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1942年夏,李达将军带工作组至二分区检查工作,途中遇日伪军"扫荡",深夜转移。至一十字路口处,侦察参谋不辨方向。李达将军策马于十字路口来回,指着一棵大槐树方向,断然说道:"走这条路。"遂率领工作组从敌人间隙中穿插,最终脱险。事后,就有人问李达将军,怎么知道走这条路呢?将军取过地图指着上面的地形告诉他:"你看,这个符号是一棵独立树,就是我们要走的那条路。"原来,将军早已将整个地图烂熟于心了。
李达将军就是一张"活地图",不仅是因为他凭借过目不忘的本领充分利用地图作战,屡立奇功;还因为将军晚年80岁高龄时,依然能对全国2000多个县名倒背如流。建国后,李达将军外出必带"老三样":地图、指北针、放大镜。凡地形地物地貌,将军都会逐一勘察甚至还勘察得十分详细。他至黑龙江,问为什么地图上有第二个松花江?至广东又问,"五岭逶迤腾细浪"的"五岭"是哪"五岭"?至云南问,"史迪威公路"在哪里?

由此可知,李达将军之所以称为"活地图"缘由,很大程度上也源于其孜孜以求追根究底的的态度。
二、谨慎细致,又善于不发言
凭借过人的本事,加之在战场上的种种表现,李达很快就从队伍中脱颖而出,任职参谋长。而后来的一系列事情,也证明了李达确实是当参谋长的好材料。
性格温和的李达,处事却谨慎细致,办起事来任劳任怨,充分表现出了老一辈共产党员谦虚谨慎的做人风格、博大的爱国敬民情怀和高尚的革命风骨。

杨国宇将军曾在他的日记中记载到,1947年12月10日,时任参谋长的李达来找他,说:"今天俺前天分的路走,保密。我同邓政委、李副司令向南,刘司令向北,怎么走,刘司令知道。掩护你们的是一纵,一纵首长知道——带这么多电台,没有事不要发报。敌情你知道(其实不知道),都在柴君武那里,柴清楚(按:即柴成文,当时是情报处处长)。从今天起,直属队后方(按:指随刘行动的后方指挥所)前后都是一纵队,你们在中间,宿营时你们也在中间。每天到哪里,师长(按:即刘)会告诉你。最后一句:刘邓分开行动,要保密!保密!"从此话中,足以证明李达将军的谨慎小心。
那时的战场,条件之艰苦,形势之严峻都是你我无法企及的。而一场战斗能否胜利,除了兵力的较量,最重要的还在于谋略和战术上的较量,出其不意才能攻其不备,才有胜算的可能。李达在传达军令时,既清楚地交代了命令,但又同时把防备了军令的泄露,并且在传达中,他始终不忘在关键处着重强调。正是因为他的这种谨慎,即使是要求极严的邓小平和要求极高的刘伯承,都从未批评过李达,也最放心李达。

也许也因为李达的这种细致态度,所以他成为了我国开国史中历任参谋长次数最多的将军。
其实,李达将军不仅谨慎细致,而且还有识人之才,关键还沉得住气。1935年长征之前,正在前线打仗的陶汉章将军,忽然接到二军团司令部命令,要求其速回司令部。将军急忙赶回,却被告知什么事也没有。陶将军也曾多次询问时任参谋长的李达缘由,说道:"我一没有打过败仗,二没有犯错误,为什么调我回来?"可不管陶汉章怎么问,李达将军就是沉默不语,不发一言,然而,不管怎样,军令如山,陶汉章也只得服从,但这终究成为他心里的一个不解之谜。但不曾想,李达将军真沉得住气,这一沉默就是将近40年,直到1974年,陶汉章当年埋在心中的那个谜终于揭晓了。那年陶汉章随李达将军出访非洲,途径巴基斯坦卡拉奇小住,李达将军终于道出了当年调回陶汉章的缘由,原来,当时,李达将军认为陶汉章年轻,又有文化,是可堪大任之才,但战场上,刀枪无眼,为避免其过早消耗(牺牲)掉,所以李达请示任弼时政委统一将陶汉章调离前线。陶汉章将军每每谈及此,都会感慨一番:"李达虽不善于发言,却善于不发言"。

三、任劳任怨,堪称"参谋长"典范
李达将军,本名李德三,陕西眉县横渠乡人。1926年考入甘肃平凉国民军第二军官学校。毕业后,于冯玉祥部先后任排长、连长和少校参谋。1931年12月参加著名的宁都起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军成为了中国革命火种中燃烧最炽热的那一缕。
而纵观将军的一生,他任职参谋长的次数最多。参谋,顾名思义就是要为主将们提出可执行的策略,言外之意,能当参谋的人,必定是有才有能之人,而且还得是聪明又勤快的人。李达将军能历任那么多次参谋长,可见,他在见识和才智等方面都要略胜常人。而后发生的许多事也却是证明了李达将军不仅任劳任怨,而且还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
1972年,李达将军出任副总参谋长。将军上任伊始,就亲自组织举办了一期"全军教导队长集训",副总参谋长何正文任队连长,原总参军训部副部长孙毅任总教练。集训期间,大军区干部当连长,军级干部当排长,师级干部当战士,吃连队伙食,过士兵生活。有人对此有微词,李达将军的话掷地有声:"刘帅说,带兵人要夏不挥扇,雨不张伞。孙子几千年前也说过,士兵没有进帐篷,将军不要进;士兵没吃饭,将帅不要吃。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说,没过过士兵生活的将军当不好将军。"一席话,令在场的将士印象深刻,也令那些颇有微词的将领羞赧。"人心齐,泰山移。"只有始终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我军之所以能最终走向胜利,走向辉煌,从此也可窥见一二原因。

李达远见卓识其实还表现在很多地方。1974年,李达将军至河南临汝视察,见部队组织用炸药包攻打坦克,当即召唤领导停止此种行为,并说:"现在的武器发展了,坦克装甲加厚了,炸药包只能起到阻推它一下的作用,不能再宣传这种打法了。"有人告诉李达,说这是某某领导倡导的,李达将军不为所动,说:"这样提倡是要害人的,一切要从战争实际出发。"足见,将军长远的战略眼光。
这样的一位将军,一生却从不未因自己的优势外现于人,也从不骄傲,而是一辈子谨慎本分,为革命至死不渝。即使在建国后历经磨难,仍追随共产党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