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一大早接罗斯福密电,强烈语气让蒋为之一振,即召总参谋长
朝阳从柔漫的岚雾中浮出来,映亮了一个晚春的早晨。这天,蒋介石起了个早,洗漱完毕后,正扶栏远眺。这时,一个侍从副官轻手轻脚地走近他的身后,悄声禀道:"委员长,急件。"
蒋介石慢条斯理地转过身子,接过文件只看了一眼,不由一震。这是罗斯福总统从白宫发来的一份密电,电文这样写道:"英方(即英帕尔)方面之日军攻势,实即打击通华物资路线之战事,如其目的可达,则日本即可消灭雷多方面之部队,而转击阁下之远征军。英军现在所抵抗者,亦即打击贵国补给线之威胁。缅甸西部、阿拉干海岸皆在激烈战斗,而怒江前线尚无动作,致使日军得转用其第五十六师团以攻击史迪威孟拱方面之部队,威胁美军北缅长程突击队。"电报最后说:"自去年以来,吾人装备中国远征军,正为今日作战,若不能在这绝好机会加以使用,则吾人过去空运器材与教官之努力,皆失去意义。我期盼阁下立即采取行动。"
蒋介石立即明白,这封措词强烈的电报,实际上是罗斯福在向他暗示,滇西中国远征军如果不出兵,美国则将停止运送援华物资。

蒋介石凝视着电报,眼前又浮现出两年前中国远征军在滇缅路上大溃退的狼狈相。1942年4月底,侵缅日军主力第五十六师团,对中国远征军采用闪电战,切断了远征军的退路。远征军被日军分割击破之后,四路溃逃。第五军杜聿明部,退到缅北,丢弃车马武器辎重,攀越悬崖绝壁,从人迹罕至的野人山绕道滇西的泸水和维西,退回大理;第六军甘丽初部,则由缅东退回滇西思茅、普洱;孙立人的新编第三十八师和廖耀湘的新编第二十二师,则和英缅军退入印度;第六十六军张轸部也退到滇西。若不是及时炸毁了惠通桥,日军主力险些渡过怒江,攻入大后方……他想到,两年来这十馀万残兵,经过美式培训和改装,不仅恢复了元气,而且成为整个国民军的精锐。将来,在国内必将有大的用场,心里着实舍不得把他投入滇西去同日军作战。想到这儿,他不由又看了一眼手里的电报,嘴角无可奈何地抽搐了几下。他又想,罗斯福是第五次来电报,敦促中国远征军出兵了,若再按兵不动……他终于下了决心,不能再继续保存中国远征军这支实力了。
蒋介石一边把电报交给待从副官,一边说:通知何总参谋长来见我。"

中国远征军,是指由杜聿明、卫立煌(未到任)、罗卓英(继任杜聿明),于1941年 12月11 日指挥的中国军队入缅对日作战开始,失败后退至本国境内怒江东岸,连同以后新增加的部队。简称"远征军"。
中国驻印军,是指中国军队第一次入缅对日作战失败后,退入印度的部分军队,连同以后新增加的部队,自 1942年 8 月改称中国驻印军,简称"驻印军"。
蒋介石的小会客厅蒋介石、何应钦对面而坐。何应钦从蒋介石手中接过罗斯福的电报,仔细阅读了数遍,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在身侧的茶几上。
蒋介石拖着浙江高腔先发了话:"你对这封电报有什么看法?"
何应钦诡秘地观察了一下蒋介石的脸色,立马揣摩透了他的心态,便不偏不倚地轻声回道:"显而易见,罗斯福加快了对日作战的进程。"略一思量,他继续说下去,"远征军如若没有表示,史迪威一旦再发难……"说到这里,何应钦又把话止住了,看了一眼蒋介石。

何应钦的话刺到了蒋介石的痛处。一个多月前,史迪威专程从缅北前线飞抵重庆,要求蒋介石尽快出动远征军,并放出空气:如果远征军再不向滇西采取行动,他就将美国援华物资的一部分给八路军,并要亲身去延安考察。蒋介石清楚记得当时史迪威说的一句话:"我们必须设法把武器交给愿意打仗的共产党人。"
蒋介石打了个激灵儿,轻声骂了句:"娘希匹!"
何应钦不动声色地注视着蒋介石,心里在筹划着下一步将如何应答。蒋介石蓦地站起身,在小客厅里一边踱着步,一边琢磨着。十几分锺过后,蒋介石话锋一转,问道何应钦:"滇西方面情况怎样?"何应钦立马明白,蒋介石是要他禀报远征军的情况。他急忙站起身,一个立正。
蒋介石向何应钦轻轻摆了几下手,说:"坐下来,慢慢讲。"何应钦重又坐下,眼望着蒋介石滚瓜烂熟地禀报道:"远征军方面:宋希濂的第十一集团军所辖第二、第六、第七十一共三个军已在保山板桥一线集结完毕。王凌云的第二军所辖第九、新三十三、第七十六共三个师已在镇康、耿马、顺宁一线部署,其第九师第二十五团、第七十六师第二二八团合编的加强团已集结于七道河附近,新三十三师的加强团亦集结于户板附近。黄杰的第六军预备第二师第四团已由六库附近渡江,新三十九师第一一五团及师直属部队已移至惠通桥东岸附近……"何应钦向蒋介石禀报完远征军的集结情况后,站起身又是一个立正。

蒋介石又问:"远征军总共有多少实力?"何应钦开口答道:"共十六个师,十六万馀人。"蒋介石满意地点了下头,又追问:"日本方面的情况呢?"何应钦答道:"自1942年夏怒江对峙局面形成后,盘踞怒江以西滇缅边境地区(现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日军经常有调动和增减,但始终以第五十六师团为主,保持约一个师团的兵力。"
蒋介石又满意地点了下头,继续问:"你认为远征军这次反攻滇西的前途如何?"
何应钦连忙答道:"现在的战局不同于两年前。盟军在欧洲战场上、北非战场上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另外,中国驻印军已包围加迈、孟拱和密支那,胜利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蒋介石不屑听何应钦的这些大道理,不耐烦地往沙发上一坐,端起玻璃杯呷了一口白开水,打断何应钦的话,咬文嚼字道:"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远征军能一鼓作气拿下滇西?"
何应钦脸上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窘色。他立马反省过来,蒋介石喜欢别人回话干脆,立刻把下边想讲的话咽进肚里,响亮答道:"能!一定能!"

蒋介石不再做声了,他沉思良许,才说道:"你回去尽快拿出个作战方案给我看。"
两天后,何应钦将一份远征军反攻滇西的作战方案呈送到蒋介石面前:
- 一、以策应驻印军攻击密支那之目的,以第二十集团军第五十三军为第一线,第三十六、第一九八师为第二线,于栗柴坝、双虹桥间地区,超越防守部队,渡河攻击当面之敌,向固东街、江苴街之线进击,相机攻占腾冲。
- 二、各作战部队之准备,限月底以前完成,待命开始攻击。
- 三、怒江防守部队(第十一集团军),除第一线各师各派一营以上兵力加强怒江西岸游击,牵制当面之敌,使攻击部队易于进展外,其馀仍负原任务。
- 四、着第八军赵祥云,云南驿地区集结,限 6月5日前到达,归卫司令长官指挥,并速拟渡河攻击计划呈核。蒋介石当即批示同意了这个作战计划。

1944年 4 月13 日,何应钦签发了以这个计划为原本的发动怒江攻势的命令。4 月25 日,蒋介石分别给远征军长官卫立煌,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发去电报,下达渡江反攻滇西任务。强调:"此次渡江出击之胜负,不仅关乎我国军之荣辱,且为我国抗战全局成败之所系。务希各级将领,竭智尽忠,达成使命。"
中国远征军决定反攻滇西的行动,使美、英极为振奋。英国首相丘吉尔致电蒋介石,对远征军反攻滇西,表示"无比欣慰"并"伫候其进展之佳音"。史迪威也致电蒋介石,对远征军反攻滇西,表示"深为欣悦",此举"将激励在缅甸丛林间,作艰韧奋斗之中国部队之士气。""对于重开通华路线及供给中国作战部队物资之努力,得有进步之实效"。
1944年 5 月11 日凌晨2时,在北起栗柴坝,南至三江口的一百五十公里天险的十二个渡口,中国远征军开始强渡怒江。怒江源出青藏高原,过横断山脉,奔流于高黎贡山和怒山之间。怒江两岸危崖耸立,山幽谷深,礁石林立,水流湍急。江水在谷底势如万马奔腾,其间无底深潭激成翻滚漩涡,素有"水无不怒石,山有欲飞峰"之称。怒江在平时水深流急颇难稳渡,当时已经 5 月中旬,雨季已至,更加重了渡江的困难。

1944年 5 月17日的《大公报》战地记者做了如下报道:"怒江两岸地势险峻,悬崖壁立,江中水深流急,只有少数渡口可以渡江,其他地段无法过渡。盘踞怒江西岸地区的敌军,两年以来,既不能越过怒江的天堑,又深恐我军的反攻,只得改攻为守,以一个联队的工兵,半年的时间,在阴登山、松山、大垭口、红木树、滚龙坡一带,构筑防御工事,其后又不断加强修整,竟使这些蜂窝式的堡垒群,纠合而成一个大而完整的坚强据点,与龙陵、腾冲鼎足而立。日军凭险据守,以火力封锁江面,更使敌前强渡困难倍增。"
中国远征军在渡江反攻滇西前,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充分准备,打造可供一个排人乘坐的船筏近四百只,美军工兵部队也提供了数百条橡皮艇。作为第一梯队的渡江作战部队,渡江对日军反攻前,曾在滇池、洱海、澜沧江反复进行渡江强化训练两月余。
夜色黑蒙蒙、阴惨惨。乌云激荡翻涌,雷声沉闷滚动,大雨瓢泼倾泻。风吼、雨啸、电闪、雷鸣,怒江两岸一片喧闹。同一时刻,在浓浓夜色的掩护下,远征军二万余名官兵,分别从十二个渡口强渡近三百米宽的滚滚怒江,向盘踞西岸的日军发动了猛烈攻击。

缅戛渡口。对岸驻有一个多中队的日军。十天前,这股日军已接到中国远征军准备渡江的通知。日夜监视了十多天,不见对岸的远征军有动静,警惕性又渐渐松懈下来。这夜,又是个雨天,怒江水惊涛裂岸,日军的临战意识顿时怠惰。有的三人一群,五人一伙地侃大山,有的跑进"慰安所"淫乐,有的抱头呼呼酣睡……所以当远征军攻击部队爬上高黎贡山,接近日军阵地时,才被敌人岗哨发现,岗哨惊呼:"支那军渡江了!"日军抓起武器仓猝抵抗,但为时已晚。远征军攻击部队的枪声、喊杀声已响彻阵地。日军谁也弄不清渡河过来了多少远征军,地上倒下了一片片横七竖八的尸体……缅戛渡江作战首战告捷。
攀枝花渡口。西岸日军阵地建在一座山梁上,地势陡峭,树木丛生,很难攀登。远征军第八十八师约一个步兵团乘橡皮艇渡江过半,即被敌人发觉,敌人居高临下,拼死阻击。远征军指挥部在战前已对西岸之敌进行了侦察,当即下令我东岸的炮兵对敌进行轰击。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渡江攻击部队没伤一兵一卒,迅速渡江成功。在当地百姓的指引下,沿两条山侧小径,向敌阵地展开攻击。经反复激战,至午时占领敌人岸前阵地。
惠通桥渡口。惠通桥始建于明末,原为一座铁索桥。是连接怒江东、西两岸的惟一通道。1936年,新加坡华侨梁金山先生捐资,将铁索桥改建为钢索吊桥。1942年5月4日,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对日作战失败后,于溃退途中将该桥炸毁,仅剩下两根钢索连接两岸,形成与日军隔江对峙两年的态势。

惠通桥地理位置险要,是中、日双方的必争之地。日军在惠通桥西岸构筑了坚固工事,驻有一个大队的兵力,并设有较大"慰安所"以稳定军心。
5 月 11 日凌晨2 时刚过。蓦地,怒江东岸远征军阵地上腾空而起无数道橘红色的火光,照亮了汹涌澎湃的怒江,纵横交错的弹光,在夜幕上编织出一幅壮阔的弧网。从西岸日军阵地上,顿时传来震天响的爆炸声和闪闪亮光……树林在燃烧,山岗在燃烧、敌阵地在燃烧……交织成-一团团大大小小的火焰,卷向天际。
这时,只见怒江东岸的夜空,升起了三颗红色信号弹。排列密密麻麻的船筏、橡皮艇像一支支离弦的利箭,向西岸疾驶。西岸日军被东岸远征军的强大炮火压得抬不起头,无法阻挡先头攻击部队的渡江进攻。远征军首批渡江部队只有三人受伤,就顺利地攻占了敌人的渡口阵地。

与此同时,在泸水、打黑渡、三江口等渡口,远征军攻击部队也顺利渡过怒江天险,向滇西日军的纵深地带发动猛攻。1944 年 5 月 13 日《大公报》战地记者作了如下报道:"此次渡江,仅有一载有十七名后援人员的小船碰中岩石倾覆。十六名得救生还,一名士兵不幸落水成仁"。
1944年 5 月 17 日,这个日子在整个远东战史上是重要的一页。这一天,在缅北战场上,中国驻印军一举攻占密支那西机场;在滇西战场上,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下令,远征军十六馀万将士全部渡江参加反攻滇西作战。
中国远征军自5月 11日强渡怒江到5 月 25 日渡江结束,克服地形不利、气候恶劣、给养运输间断等种种困难,占领了怒江西岸敌人各要冲、据点并冲上高黎贡山,为收复腾冲、龙陵、松山等要镇打开了一条道路。这一行动与中国驻印军的中美混合突击队奇袭密支那遥相呼应,使缅北日军陷于东、西钳形夹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