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会战,蒋介石任命新职务,陈诚得知后诚惶诚恐,已经身兼六职

1938年,嚣张跋扈的日军在经历了台儿庄大败后,终于明白"三个月灭亡"中国,简直是痴人说梦。但是这样拖下去,日本早晚要油尽灯枯。于是,日军大本营还是做出了"尽早结束战争"的决定。攻陷徐州后,日本把目标定在了武汉。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踞长江与汉水之间,是平汉、粤汉两条铁路的衔接点。它又是沟通四方水路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上海、南京失守后,国民政府虽宣布迁都重庆。但政府机关大部及军事统帅部仍在武汉,这里实际上是当时全国的"首都"。

日军认为,在武汉消灭中国军队主力,占领汉口,"就能支配中国"、"早日结束战争"。为了彻底打击国民政府,使它在名义上和实质上都沦为一个地方政权,必须攻下武汉。于是,日本御前会议决定,迅速攻取武汉,迫使中国政府屈服,尽快结束战争。

武汉会战,蒋介石任命新职务,陈诚得知后诚惶诚恐,已经身兼六职

一、形势紧迫,陈诚惶恐到任

这时,为了抵御民族大敌,国民政府在武汉召开了第一届国民参政会议。大会庄严宣告:"中国民族必以坚强不屈之意志,动员其一切物力、人力,为自卫,为人道:与此穷凶极恶之侵略者长期抗战,以达到最后胜利之日为止。"

大会要求全国军民"一切的奋斗,要以巩固武汉为中心,以达成中部会战胜利为目标"。中国人民要保卫武汉,坚持抗战,日本侵略者要夺取武汉,结束战争,这就构成了当时中日双方在战略上的一场决战。

1938年6月8日,军事委员会制定了《保卫武汉作战计划》,其作战的基本方略是,"以聚歼敌军于武汉附近为目的,努力保持目前态势,消耗敌军兵力,最后确保大别山、黄麻之间的主阵地,及德安、箬溪、辛潭铺、通山、汀泗桥各战线。先打破敌人包围我军的企图,然后集结有力部队,由南北两方面沿江夹击敌人。"

在9月16日制定的《武汉会战作战计划》中再次明确,"以自力更生的持久战为目的,消耗敌人的兵源及物质,使敌人陷人困难,促使其崩溃"。该计划强调,"预期在武汉外围与敌人主力作战四个月,予敌以最大的消耗,粉碎其继续攻击的能力"。

武汉会战,蒋介石任命新职务,陈诚得知后诚惶诚恐,已经身兼六职

要组织一场大会战,首先必须要稳定后方,蒋介石此时想到了陈诚。他让陈诚出任湖北省政府主席兼卫戍司令,统一指挥湖北军政。

陈诚后来回忆: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六月十四日,行政院会议决议改组湖北省政府,任命我为湖北省政府主席。对于这项任命,使我感觉异常惶恐。因为当时的抗战局面,已进入另一更艰危的阶段,自忖才力有限,而且兼职太多,如何再能肩负这样一个重任?当时我所担任的职务,最重要的如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武汉卫戍总司令(自七月十三日起,改为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司令长官)、中央训练委员会主任委员、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团部书记长、中央训练团教育长等,都是必须亲自主持的工作。一个人能有多少时间精力,可以担负得了这样多的重荷?累月以来,早有分身乏术、顾此失彼之感。现在又加上一个湖北省政府主席,不用说出身军旅、政治非所素习的我,不敢贸然应命,单就无法分身一点来讲,我也不敢滥竽此职……

在当时一般人的心目中,武汉是胜败存亡的关键。武汉能守,则国可存;武汉不能守,则国将亡。正在胜败存亡关键的保卫大武汉战争中,我接受了湖北省政府主席的任命,加上卫戍武汉的军职,是不啻以武汉存亡为己任,抑亦不啻以国家存亡为己任。时人谓我勇于负责,有如此者,其实这只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罢了。武汉之不能守,从抗战一年的经验中,固已知之甚审。所以与其说我是勇于负责,毋宁说我是敢于见危授命,倒较为近于事实。

武汉会战,蒋介石任命新职务,陈诚得知后诚惶诚恐,已经身兼六职

陈诚到任后,看到武汉的形势不容乐观。日军自占领南京后,在南京机场起飞的轰炸机轮番地向武汉空袭,企图把武汉炸成一片焦土,迫使其不战自败。为了稳定军心士气,陈诚到达武汉之后,相继在武汉日报上连续发表几篇文章,勉励当地军民齐心抗战,共保大武汉。1938年7月7日,抗战爆发一周年之际,陈诚在《武汉日报》发表,题为《以全力保卫大武汉》的文章。在文章中,他说到:

大家必须认清,一年来的抗战我们虽然遭遇了不少的军事挫折,丧失许多城镇,似是正如领袖(指蒋介石)所说:"全国军队之后退,绝不能谓为日本之胜利!而实际上,我军是愈战愈强,敌人却愈战愈弱了,因为我们采取的是持久战略,就以空间换取时间,以时间达到消耗敌人的目的,从长期的消耗战中来争取最后的胜利,而敌采取的始终是"速战速决"的战略,也就是企图以最短时间,取得决定的胜利,避免它"久战必败"的危机。一年来我们顽强持久的抗战,换得敌人无限量的消耗,已经击破了敌人速战速决企图,获得了战略上极大的战果。这就是我们愈战愈强的根本出发点。

在陈诚的号召下,武汉完成了战争的动员。而与此同时,从徐州撤下来的军队也在迅速部署之中。

武汉会战,蒋介石任命新职务,陈诚得知后诚惶诚恐,已经身兼六职

二、桂系名将,乘胜支援武汉

李宗仁因成功指挥了徐州会战,在海内外名声大振。此时他理应一鼓作气,再指挥武汉会战。可是天不随人愿,李宗仁昔日的枪伤突然发作,导致右目失明。他无法再指挥战斗,第五战区司令由白崇禧代理。

白崇禧,字健生,广西临桂人,陆军一级上将。他在桂系中的地位仅次于李宗仁,有"小诸葛"之称。李宗仁和白崇禧合称"李白"。二人是桂系的中心人物,多年来一直合作无间。抗战爆发后,两人动员广西的军队抗击日军,他们合作指挥了多场大战,并屡获战果。

李品仙,字鹤龄,生于广西苍梧,也属于国民党桂系。"七七事变"爆发后,李品仙被任命为第11集团军总司令,协助李宗仁、白崇禧进行徐州会战的战略部署。

1938年3-4月间,李品仙命令第31军在津浦路南段打击日寇。此战拖住了北上的日军,延缓了日军南北对进会攻徐州的计划。李品仙在抗战初期成了李宗仁、白崇禧的左膀右臂,以他的能力,完全可以代替李宗仁和白崇禧一起指挥这场大战。

武汉会战,蒋介石任命新职务,陈诚得知后诚惶诚恐,已经身兼六职

白崇禧调任后不久,军事委员会就下发了具体的作战部署:

第五战区对敌逐次抵抗后,淮北孙连仲兵团应集结在商城预备侧击向西前进之敌人。另淮南兵团集结至桐城、霍山、六安等地阻止敌人西进,并固守安庆、无为、庐江等地准备侧击由长江西进之敌人,无论状况如何变化,须固守大别山脉为根据地。韩德勤之第24集团军应确保苏北,向津浦路南段游击。

三、多方准备,大战一触即发

武汉卫戍总司令部(当时第九战区尚未成立,武汉外围部队悉归陈诚卫戍总司令指挥)以主力在广济、平靖关一线占领阵地,置重点于武胜关、麻城、广济待机转移攻势,并派一部于信阳、罗田、宿松等要点协助第五战区制敌西进。薛岳部之刘兴军共六师担任江防,重点移至马培,马垱是时已设有阻塞线,但在鄱阳湖以东尚布置有主力线以滞阻敌人。另万耀煌一军在南浔,夏威三师在阳新、大冶,叶肇一军在湘赣路待命,郭忏、李延年、周碧等共八师担任武汉城防,王陵基等四师在金沙集中,统归军委会直属管辖。

第三战区(皖南)司令长官顾祝同准备江防,于东流、马垲间作充分备战并适当集结兵力阻止敌人登陆,并援助安庆作战。对杭甬、浙赣两铁路及杭徽、京赣二公路附近指挥地方团队、民夫构筑工事,同时于上述交通线集结适当兵力以备击敌。

武汉会战,蒋介石任命新职务,陈诚得知后诚惶诚恐,已经身兼六职

豫、鄂、皖三省边区总司令汤恩伯部于随县、襄、樊、南阳之间地带集结,预备侧击由平汉路南下之敌人,协助武汉卫戍司令部作战;为阻止敌人由陇海路南方向西南挺进,另以有力之一部协助第一战区作战,汤恩伯部所属第68军刘汝明,归第五战区之战斗序列。

从这个部署中可以看出,作战范围已经跨越了第三战区和第五战区。而且,在武汉方面,国民政府又设立了第九战区,由陈诚负责指挥。此外,程潜的第一战区也参与其中,第一集团军的薛岳所部也奉命参加武汉会战。

国民政府为组织武汉会战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依据已经确定的作战方针,军事委员会向有关各战区提出的总要求是,"战区的军队及行政、党务各机关,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绝对不准离开原战区。军队的战术是东击西应、奇正并用,以达到长期抗战的目的"、"各战区的根据地,应利用地形构筑工事,囤积粮秣弹药,讲求联络通信方法,以利于独立作战"。

武汉会战,蒋介石任命新职务,陈诚得知后诚惶诚恐,已经身兼六职

在军事准备方面,国民党整编和调集了大批新锐作战部队,并将其使用于各个要地。各省保安团队中的训练有素者被改编为正规军。同时,武汉的民众也被武装起来,组建了各种用于自卫的队伍。军委会派遣空军轰炸停泊于长江的敌舰,给予日军以威慑。另外,当局还完善了防空作战体系和民防体系,调整了水陆军事交通,作好了应对敌人可能进攻广东的准备。

此时,参加武汉会战的中国军队,大约有30个师,外加1个旅、3个团、炮兵2个团,总兵力达70馀万人。70万热血健儿众志成城,等待着报效祖国的一刻。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馀万的代价,毙伤日军25.7馀万,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此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