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连续召开紧急会议保卫南京,众将领建议撤退,一人挺身而出

1937年11月,南京城外阵地相继失守,日军很快到达了他们通往南京的最后一道防线紫金山。

对于四面受敌的南京守军来说,此战无异于破釜沉舟。

一、主动请缨,唐生智保卫南京

国民党国防委员会最初的意图是,在淞沪战场上退下来的军队不能顾前不顾后,应该在后撤的过程中在苏州---福山、无锡---澄山这两线构筑起两道防御阵型。

蒋介石连续召开紧急会议保卫南京,众将领建议撤退,一人挺身而出

但是,日本凭借着强人的海空优势不断轰炸和炮击撤退下来的军队,别说构筑防御阵型了,国民军根本没法站住脚,因为一停就要挨炸。国民军一直撤退,以至于一气退到了南京附近。

就这样,防守首都南京的问题提前摆到了日程上来了。

1937年11月中旬,为了商讨守卫南京的问题,蒋介石紧急召开了三次军事会议。蒋介石请来了更多军政要人,其中有李宗仁、唐生智等人。蒋介石先问了一下李宗仁的意见,李宗仁在他的回忆录里是这样回忆的:

委员长首先便问我说:"敌人很快就要进攻南京,德邻兄,对南京守城有什么意见?"

蒋介石连续召开紧急会议保卫南京,众将领建议撤退,一人挺身而出

我回答说,我不主张守南京。我的理由是:在战术上说,南京是个绝地,敌人可以三面合围,而北面又阻于长江,无路可退。以新受挫折的部队来坐困孤城,实难望久守。历史没有攻不破的堡垒,何况我军新败之馀,士气颇受打击,又无生力军增援;而敌人则夺标在望,士气正盛,南京必被攻破。与其如此,倒不如我们自己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以免敌人借口烧杀平民。而我们可将大军撤往长江两岸,一面可阻止敌人向津浦线北进,同时可拒止敌人的西上,让他徒得南京,对战争大局无关宏旨。

委员长再问白崇禧,白说,他极同意我的主张——放弃南京。

蒋先生说,在他看来,南京为国府和国父陵寝所在地,断不能不战而退,他个人是主张死守的。接着,他便问总参谋长何应钦和军令部长徐永昌。二人皆异口同声说他们没有意见,一切以委员长的意旨为意旨。询及德国首席顾问,他也竭力主张放弃南京,不作无谓的牺牲。

蒋介石连续召开紧急会议保卫南京,众将领建议撤退,一人挺身而出

最后,委员长问到唐生智。唐忽然起立,大声疾呼道:"现在敌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国父龙寝所在地。值此大敌当前,在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员大将,我们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更对不起我们的最高统帅。本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唐氏说时,声色俱厉,大义凛然。

蒋介石听了唐生智的话,非常高兴。于是,蒋介石当即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城防司令,全面负责南京保卫战。

唐生智,字孟潇,湖南东安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进湖南陆军。曾参加辛亥革命、讨袁战争、护法战争、北伐战争。唐生智胆识过人,敢作敢为,喜欢自行其是,不甘人后。

蒋介石连续召开紧急会议保卫南京,众将领建议撤退,一人挺身而出

北伐战争时期,唐生智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军长、前敌总指挥、第4集团军总司令等职。1929年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第5路军总指挥。1930年组织"护党救国军",任总司令,欲联合北方军阀反蒋,结果全军崩溃。1931年5月宁粤对立期间,唐生智任广州军事委员会兼军事参议院院长。1934年12月,兼任国民党训练总监部总监。1935年4月,唐生智被任命为陆军一级上将。

唐生智曾在1935年的南京保卫战演习中任参谋长。防守南京,他是最佳人选,而且蒋介石当时确实已经无将可派了。虽然唐生智当时身体状况不佳,但还是主动请缨,死守南京这座四面受围的孤城。

二、兵临城下,唐生智背水一战

1937年12月9日,日军进抵南京城下。

蒋介石连续召开紧急会议保卫南京,众将领建议撤退,一人挺身而出

国军经过10多日的奋战,仍然没有阻挡住日军的步伐,外围阵地皆已丢失,如今只剩下最后一道屏障了。日军遭遇了出乎他们意料的顽强抵抗,此时心有馀悸,满心盼望中国人能投降,减少战争损耗。

日本"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写下致中国守军的最后通牒,并用飞机投撒,进行劝降。

但唐生智根本不理会日本人的劝降,并很快下达了命令:

本军目下占领复廓阵地为固守南京之最后战斗。各部队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决不许轻弃寸土、摇动全军。若有不遵命令擅自后移,按连坐法从严办理。

蒋介石连续召开紧急会议保卫南京,众将领建议撤退,一人挺身而出

各军所得船只,一律缴交运输司令部保管,不准私自扣留。着派第78军军长宋希濂负责指挥。沿江宪警严禁部队散兵私自乘船渡江,违者即行拘捕严办。倘敢抗拒,以武力制止。

日军兵临城下,唐生智决定背水一战。此次作战,唐生智将重点放在守卫城外阵地上。

1937年12月10日,日军对南京发起全面进攻。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紫金山等阵地都遭到了敌人的猛烈炮轰。

战争进行得异常惨烈。唐生智派出国民党第88师扼守雨花台,师长是孙元良。第88师在淞沪会战中就以作战勇猛著称,在淞沪战场上消耗很大,现在又被调来南京参加南京保卫战。

1937年12月3日,大战前6天,师长孙元良在金陵大学外面空地阅兵,鼓励广大官兵奋勇杀敌:"敌人不是打不死的!"

蒋介石连续召开紧急会议保卫南京,众将领建议撤退,一人挺身而出

88师参谋部参谋卢畏三回忆了当时战况:

12月9日上午,敌一个联队进攻阵地,遭受惨重失败后,又增加一个联队猛冲我阵地。午后,第264旅旅长高致勤亲率第528团两个营增援该地。敌人横尸六七百具,被打退。10日,从早晨7时起敌机和大炮轰炸扫射之后,即以两个大队分由两侧猛攻雨花台。双方死伤惨重。我军仍然坚守不动。

可惜我方炮兵阵地在山腹后面,没有很好地发挥威力,不能给敌军以破坏性的打击。11日,战况更加激烈,第264旅全部上了火线,另附工兵1营也参加了战斗。敌人一次次地冲上山顶,又一次次地被打了下去。在三天的战斗中,敌人付出了数千具死尸的代价。

从这段回忆中可以看到,第88师与日军交火后,丝毫没有显出疲态,而是发挥了一支正规部队应有的战斗力。

蒋介石连续召开紧急会议保卫南京,众将领建议撤退,一人挺身而出

唐生智又调国民革命军259旅、261旅扼守光华门。他命令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中将迅速调炮兵团进人南京城,并在明故宫设好阵地。桂永清中将迅速调炮兵团进人南京城,并在明故宫设好阵地。中华门右翼阵地由259旅旅长易安华率部驻守。战前,易安华把妻子和孩子送回江西老家。知道自己生死难料,易安华对亲人说:"等着领我的抚恤金吧。"

12月10日下午,敌军队伍进犯到光华门护城河一线。到晚上,城外敌寇十馀人打到了光华门外城的城门洞内。

国民革命军第1旅第2团团长谢成瑞决定给这一撮敌人狠狠一击。于是就在当晚,他亲自率领士兵将几桶汽油运上城墙,到半夜趁敌人不备,便将汽油倒在城门洞内。随着护城河上的大火熊熊燃起,冲进城内的那十馀敌寇被烧得狼狈不堪,死伤严重。

蒋介石连续召开紧急会议保卫南京,众将领建议撤退,一人挺身而出

第二天一大早,城门突然打开。在门外觊觎的敌军见状,喜出望外,立即向城内冲去。谢承瑞率领士兵向冲进城内的敌人开火,再次挫败敌军。

在雨花台西面,唐生智调国民革命军第88师辖下的523团负责阻击日军,团长为朱赤。头一天打退日军后,523团配备的弹药已经消耗殆尽。朱赤亲赴战壕,和士兵们一起收集日军留下的武器。

不久,日军再次对雨花台发起猛攻,523团伤亡惨重,朱赤兵力不足,已经无法突围。于是,他命令士兵将所有手榴弹绑在阵地前沿,并且将盖子打开,串好导火线,日军冲上来时,手榴弹便全部爆炸,敌军横尸遍地。

在战斗中,朱赤不幸中弹身亡,口袋里还装着自己的结婚照以及一封没来得及寄出的家书。523团弹尽粮绝,士兵大部分壮烈殉国。雨花台失守。

蒋介石连续召开紧急会议保卫南京,众将领建议撤退,一人挺身而出

1937年12月12日下午,日军大摇大摆地进人雨花台中华门。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第88师并没有完全撤岀阵地,他们在中华门几道门楼间埋伏着。日军每冲破一道门楼,就死伤二三百人。

雨花台一战,中国军队伤亡惨重。当日,唐生智电告重庆国民政府,悲壮地说:"吾军以血肉之躯,与钢铁相争,伤亡之数,当然重大"。

唐生智表示,南京全城已处猛烈轰炸之下,但国军健儿仍在与日军激战当中。

三、破釜沉舟,决战紫金山之巅

日军疯狂地向雨花台进攻,紫金山方向的战况也不容乐观。刘庸诚先生当时任教导总队参谋处作战参谋,他在《南京抗战纪要》中提到:

蒋介石连续召开紧急会议保卫南京,众将领建议撤退,一人挺身而出

援助我方的苏机被日机击落一架,烈士的尸体掉在小营坝子里,摔成肉酱,面目模糊不清,后由总队农人掩埋在太平门外地堡城附近。

12月8日后,敌人集中炮兵火力向老虎洞猛轰,步兵随即发起冲击。我方以密集的火力向敌猛烈扫射。敌人这天伤亡惨重。其后,敌人又利用风向,升放气球,发射更多的炮弹和烧夷弹,再次猛攻,全营牺牲大半。罗雨丰营长英勇殉职,老虎洞遂告失守。南京东郊上空的激烈空战,敌我双方的飞机都不少,相互围绕,像飞鸦一样在天空交织盘旋。射击的枪声,历历可闻。

战斗进行到此时,实力决定了一切。纵使中国军队奋勇争先,击杀日寇,但还是挽不回败局。一些前线指挥战斗的将军们开始向唐生智提出撤退的建议:这样毫无意义的战斗,战士们的血都白流了!可是唐生智并没有给予回应。

蒋介石连续召开紧急会议保卫南京,众将领建议撤退,一人挺身而出

实际上,早在12月10日,他就接到了顾祝同的电话。顾祝同转述了蒋介石给唐生智的电文,让他寻机撤退。

顾祝同对唐生智说:"委员长已下令要南京守军撤退,你赶快到浦口来,我现在要胡宗南在浦口等你。"

唐生智:"前线如此紧急,被突破的地方很多,如何撤退?"

顾祝同:"你今晚务必撤退过江。"

唐生智急了:"有许多事情应该与各部队长交代清楚,才能撤退。不然,以后责任,由谁来负?

顾祝同开始很不耐烦:"你留个参谋长交代一下就行了,今晚赶快过江吧!"

蒋介石连续召开紧急会议保卫南京,众将领建议撤退,一人挺身而出

唐生智:"那不行,至迟也要到明晚才能撤退。我不能只顾一人的死活,不顾军队。"

第二天早上,唐生智召集总司令、军、师长开会,部署撤退事宜。

他先将蒋介石的命令宣读一遍,然后详细部署了各个部队的撤退时间、秩序和路线等。

但是,前线的官兵已经和敌人胶着在一起,有的部队已经与总部失去了联系,根本无法通知下去。在紫金山一线作战的部队就没有收到撤退的指令,还在顽强与日军作战。

当时任教导总队第1旅第1团第1营第13连代理连长严运开回忆:战斗依然十分艰苦,但第一线官兵的表现,仍极英勇顽强。下午,防坦克炮连连长颜希儒专门到我的掩蔽部,同我作了一次仓促的联系。他一见我,很激动地问:

蒋介石连续召开紧急会议保卫南京,众将领建议撤退,一人挺身而出

"有酒没有?拿来给我喝!"我递过酒瓶,他一饮而尽。接着,他说:"现在第一线够吃紧的,稳不稳得住很难说。要是撤退的话,你走不走?

我说:"有计划的撤退,当然要走,没有计划就麻烦了。"他听了我的话以后,发出一声冷笑,他说:"还能有计划么?"我不了解他这样讲的目的何在,便反问道:"你准备怎么办?"他说,"不管怎样撤退,我都不走了!"

这时,他从腰部取出两颗用绳拴着的手榴弹,一手拿一个,无限感慨地对我说:"你看,够本了吧!"当时,我只认为他可能是出于一时的激愤,因此,还劝他:"有命令撤退的话,还是照命令办吧。"讲完,他就回阵地去了。以后,听他连里的一个排长讲,那天快黄昏的时候,连里接到撤退命令。颜连长立即组织部队后撤,自己却随身带着两名战士留下来检查阵地,后来一直没有归队。想起他与我讲的话,一定是与敌人拼到底了。

蒋介石连续召开紧急会议保卫南京,众将领建议撤退,一人挺身而出

从他的回忆中可以看出,当时在第一线作战的部队仍然没有获得明确的撤退命令。有的部队则是在战场上打下了敌人的飞机,总部给予表彰时临时通知的。直到12日,撤退的命令才下发到各部队。

命令下达后,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副司令长官罗卓英率卫戍司令部及第36师乘船渡江。

然而当时形势十分混乱,撤退没有进行有序的组织。大部分官兵无船可渡,导致有的部队在码头争渡,有的官兵在渡江时溺死,还有的被日军子弹打死。数万精锐部队无法渡江,在后来的南京大屠杀中惨遭屠戮。此次撤退,只有广东部队国民第66军、第83军主力在死伤惨重的情况下突围而出。

蒋介石连续召开紧急会议保卫南京,众将领建议撤退,一人挺身而出

南京失守,国府西迁,这是中国抗战以来经受的最大的挫折。但中国军队并没有因首都被占而士气低落。他们发誓,血债要用血来还。

南京战役后,唐生智长期闲居湖南,在家乡创办书院,钻研学问。1949年,在湖南组织"和平自救运动",参加湖南和平起义。建国后,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湖南省副省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等职。1970年4月,唐生智在长沙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