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医务工作奠基人之一,与毛主席相交甚笃,亲自做他入党证明人
作为福音医院的院长,他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他是一名基督徒,却毅然决然地参加了红军,并追随毛主席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是红军医务工作的奠基人之一,曾在危难中挽救过毛主席的生命,与毛主席相交甚笃,毛主席亲自做他的入党证明人。他就是被毛主席一直亲切称为"傅医生"的傅连暲中将。
傅连暲,原名傅日新,1894年生,福建省长汀县人。1916年毕业于福建汀州亚盛医专。1925年任汀州福音医院院长。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央红色医院院长兼红色医务学校校长,中华苏维埃国家医院院长,陕北中央苏维埃医院院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延安中央总卫生处处长兼中央医院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卫生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第一副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中华医学会会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一、"你就是傅医生吧?我听说过你的事。"毛主席看望"红色医生"
傅连暲自幼家境贫寒,父母都是标准的中国农民,他们终年劳苦,但还是不能养家糊口。父母在困境中无望,为求精神安慰,加入了基督教,傅连暲从小也就成了一名基督徒。
傅连暲聪明好学,又怀有学医的强烈愿望,他从中学开始直至进入医馆,一直过着半工半读的艰苦生活。
1916年,傅连暲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亚盛顿医馆"并被福音医院聘为汀州八县旅行医生。傅连暲不仅擅长内科,而且通晓各科,在医术上颇有名气,深受人们的欢迎和爱戴。由于自幼贫苦,他对劳动人民有深厚的感情,富有爱国热情,对帝国主义深恶痛绝,尤其是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行径非常愤慨。
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汀州时,他毅然组织和参加了示威游行,并签名反对英、日帝国主义。

31岁时,他被推举为福音医院院长,接替了弃职而逃的英籍院长。由于职业的原因傅连暲经常接触社会最底层的人。他深知他们的疾苦,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而愤慨,开始广泛涉猎各种各样的主义和思想。
1926年,傅连暲读到了瞿秋白主编的《新社会》旬刊,其中有一篇瞿秋白的《新社会观》,这篇文章给他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为他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其中的道理令他深受启发,从此,他开始同情革命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9月初,南昌起义部队将要到长汀。傅连暲听说后,立即布置医院,做好接收伤病员的准备,还以博爱和人道名义,向商人募集了一大笔费用,并动员师范和中学女生担任护士。

起义军到达后,福音医院共接收治疗300多名伤病员。起义军3师政治部主任徐特立、营长陈赓等都在他的精心治疗下,很快恢复了健康。福音医院,实际上成了红军的临时医院,傅连暲也被誉为最早为红军服务的"红色医生"。
1929年3月,朱德、毛主席率领红4军入闽,消灭军阀郭风鸣旅二千多人,占领了汀州城。
14日下午,傅连暲正在办公室看病历,他的助手陈炳辉急急忙忙地推门进来,来到傅连暲近前,附耳低语:"朱军长、毛委员来了。"
傅连暲一阵惊喜,他匆忙走出办公室,迎着毛主席说:"毛委员,你好!"
"你就是博连障医生吧?我听说过你的事。"毛主席紧紧地握着傅连暲的手,亲切地说。
"我只是略尽绵薄之力。"傅连暲谦逊地说。他注视着这位身材高大的红军统帅,心中颇为激动。

与朱德握手并互致问候之后,傅连暲陪同毛主席、朱德参观了病房、手术室、化验室、药房,并向他们介绍了医院的情况。
介绍情况时,傅连暲凭着医生的直觉,感觉到毛主席身体有病。一问之下,毛主席告诉他,近来身体颇感不适,有人认为他得了肺病。傅连暲连忙请毛主席坐下,取出器材来为他检查。查完后,傅连暲长出了一口气,他告诉毛主席,身体不适是因为过度疲劳所致,不是肺病,只要多休息很快就会恢复的。
毛主席听罢,十分高兴。他握着傅连暲的手,连连说:"谢谢你呀,傅院长,有了你的诊断,我只要高枕便可无忧喽"
二、"用'福音'的名字,能够从药品上帮助红军,这就很好。"毛主席指示医院暂不更名
1930年6月,毛主席、朱德率红4军再次攻下汀州,傅连暲去看望毛主席。此时的毛主席消瘦了许多,傅连暲关切地说:"下次我给你带点补药来,是我自己服用的。"

毛主席笑着说:"没有关系的。井冈山的南瓜、闽西的蕃薯,比什么都好。如果蒋介石的奖金没有买到我和朱老总的头,我们会比他活得长的。"
谈笑过后,毛主席询问了福音医院的一些历史情况,傅连暲一一作了解答。临了,他决定利用这个机会讲一下自己考虑了许久的想法,便对毛主席说:"毛委员,现在根据地局面打开了,红军很需要医院,福音医院的名字不好,带有西方帝国主义的色彩,希望您能批准我们改为红军医院。"
毛主席沉吟了片刻,望了望旁边的朱德,对傅连暲说:"我们这次来,不能久住,很快就要撤走。这样一个大医院,要搬走谈何容易。我们有了伤员可以送来,但医院名字不要改。再说,你们福音医院在上海英国汇丰银行还有存款,你们的药品是靠上海、广州进来的,名字改了以后购买药品怎么办?名字不是最重要的,要考虑实际情况,用'福音'的名字,能够从药品上帮助红军,这就很好。"

傅连暲想了一下,点头称是。
毛主席忽然想起了什么,对傅连暲说:"上次在你那里看到有许多报纸,我很需要报纸,你能否以医院的名义,帮我订到上海、广州的报纸呢?"
"行。"傅连暲慨然应允。
三、傅连暲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为毛主席订报纸,顺便还捎上了一箱赚得的军用地图
傅连暲很快以福音医院的名义,订了上海的《申报》、《新闻日报》,广州的《超然报》、《工商日报》等报纸。他化名郑爱群,通过汀州邮局地下党员毛炳文,将报纸一份不差地交送毛主席,三五天便送一次。
毛主席得到这些重要的参考材料,高兴万分,视若珍宝。从青少年时代起,毛主席就养成了看报的习惯,他常常从少得可怜的生活费中挤出钱来,订一些报纸,以便了解国际国内的新闻,分析局势的变化发展。报纸积得久了,他就把它们分类装订成册,以便日后查阅。自从秋收起义后,已有许久没有读到报纸了,毛主席内心非常着急。如今,在傅连暲的帮助下,他终于又得偿所愿了。

收到报纸后,毛主席常常亲自给傅连暲写收条:"x月x日报纸收到,这样做很好。毛主席"。后来,毛主席经常对傅连暲和其他同志提起这件事,称赞傅连暲做的好,对他及时了解国内外形势,决定红军的斗争策略帮助很大。
红军离开后,国民党军队进占汀州。傅连暲住宅的几个房间被一个国民党军队的团长强占,据为自己的"公馆"。时隔不久,红军再袭汀州。国民党军慌乱之下,准备连夜弃城出逃,但是敌团长望着堆放在傅连暲家中的一大堆金银绸缎,急得直跺脚。傅连暲看到旁边已装好准备搬走的一个满是军用地图的大箱子,灵机一动,向敌团长建议腾出装地图的箱子,就可把财宝运走,地图由他暂为代管。敌团长盯着他看了半天,还在犹豫,这时部下火急火燎地催促他快走,红军马上就要进城了。情急之下,敌团长只得命人把地图交给了傅连暲,抬上财宝溜之大吉。
第二天一旱,红军就进了城,傅连暲便将这一箱极为宝贵的军用地图托人交给红一方面军代参谋长郭化若,请他转送毛主席。

1931年下半年,随着红军的不断发展壮大,长汀连同整个闽西已经成了巩固的根据地。福音医院实际上变成了中央红军的总医院。当时,许多中央领导人和红军指挥员去福音医院治病。名将伍中豪在此住院,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毛主席非常焦急。在去医院探视时,他一再要求傅连暲救治好伍中豪。傅连暲竭尽所能,精心治疗,伍中豪终于康复出院了。毛主席闻听后大喜,傅连暲及时提出药品严重不敷的问题。毛主席沉思良久,指示傅连暲立即派人前往上海买药,并要求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在上杭、峰市、汕头、上海等地开设地下药店,建立起一条秘密的药品采购运输线,以打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封锁。
四、傅连暲创办"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看护学校",毛主席亲自听课
随着国民党对苏区"围剿"规模的日益扩大,红军部队战斗极为频繁,医务人员严重不足。1932年1月,毛主席要求傅连暲在福音医院创办"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看护学校",培养红军医务人员。傅连暲愉快地答应了,并很快着手准备。

学校招收的第一批学员共60人,男女各半,基本都来自部队。由干他们的文化程度有限,有的甚至还不识字,这给傅连暲授课带来很大困难。他特地请来一个教师教学员们文化。讲医学课时,傅连暲从基本病理开始一句一句地教,他念一句,学员们跟一句,可是,念完后大家还是不认识、不懂。傅连暲非常焦急:这样下去,他们6个月根本学不到多少东西。
情急之下,他连夜找到毛主席,诉说了自己的忧虑。毛主席笑着安慰他说:"办法总会有的。"
第二天晚上上课时,傅连暲发现毛主席坐在后排,他一边听课,一边观察着学员们的表情。下课后,毛主席征询了学员们的意见,然后,他笑着对傅连暲说:"你的那套大理论对他们来说,要啃下来是有难度的。我们办什么事,要从实际出发。当前斗争这么紧张,前方缺乏医务人员,我们怎么能按老办法来教呢?我看,你要挑部队最常见的病来讲,挑部队最常用的药来教。讲不懂,就做给他们看。"
傅连暲恍然大悟,点头称是。依照此法,学员们的学习效率果然大大提高了。后来,从看护学校毕业的学员大都成了各个部队中的医护骨干。

1932年9月,毛主席东征漳州凯旋。由于劳累过度、积劳成疾,他的身体状况很差,还经常吐血,中央决定让他休养一段时间。
10月,毛主席住进了福音医院附设的老古井休养所。
为了使毛主席得到充分的休息,身体及早康复,傅连暲除了按时给他打针吃药、精心治疗外,还向他建议每天下午5点去卧龙北山散步,毛主席欣然应允。
卧龙北山就在福音医院的后面,海拔不超过200米,临汀江而立,山势平缓,满山占木苍松,江风徐过,松柏之声如万顷碧涛,别具情韵。自古,文人雅士们多在此谈诗作赋,对江抒怀。此地是著名的汀州八景之一的"北山听涛"
毛主席和傅连暲每天下午5点,便顺着林间一条鹅卵石铺砌的小道,缓步登山。听着滚滚松涛,任凭江风拂面,极目水天色,两人心情都格外的舒畅。傅连暲一路和毛主席探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从政治、经济、军事到哲学、文学、医学无所不包。毛主席革命家的气度、诗人般的情怀、渊博的知识、精辟的分析、幽默的语言使傅连暲敬佩不已。

一天,在散步中,毛主席向傅连暲了解了红军医务干部的有关情况,傅连暲将自己所知道的情况向毛主席做了汇报。毛主席说:"现在环境比以前稳定了,应该多训练些军医,革命战争很需要医生。"
接着毛主席又提起了福音医院改名的问题,毛主席说:"过去不改福音医院的名字,那是因为这个名义可以使我们手脚灵活,做许多事。现在情况变化了,它应该成为我们自己的医院了,我想把它改成中央红色医院,仍然放在汀州,你看怎么样?"
傅连暲立刻表示赞同。随后,毛主席叫他去瑞金,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项英请示。项英完全同意。
不久,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傅连暲又开办了中央红色医务学校。中央红色看护学校和中央红色医务学校,为中国工农红军造就了第一批医务工作者。

傅连暲在与毛主席朝夕相伴的四个月中,感触极深他说:"在这四个月中,与其说毛主席是来我们医院中休养的,还不如说是毛主席来帮助我们工作的,与其说是我护理了毛主席,还不如说是毛主席在政治思想上护理了我。毛主席真是我前进的引路人。"
在共同接触中,毛主席也了解了傅连暲,对他更加信任,备加关爱,他们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