徂徕山起义只有3支大枪,抗战胜利起义领导回忆:就像一伙卖艺的

1937年10月5日德州失守,中旬国民党军队退到黄河南岸,11月16日日军隔河炮击济南,从济南南下的几条公路,史无前例地喧闹、忙乱起来。大车小车,汽车马车,喇叭声、喊叫声在飞扬的尘土中搅成一团。达官贵人全然没了昔日的威风,官太太们也顾不上面子工程了,弄得灰头土脸的,车上大包小裹不知装了多少金银财宝。当然也少不了军队,韩复榘的3路军有10来万人哪。一队黄潮般涌过去,又一队再涌过来,军人们在黄尘中大张着嘴巴,汗水在脸上淌出一道道泥沟。

这帮狗官就欺负咱老百姓有能耐,这时都熊包了,比兔子跑得还快。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国家养这样的官兵,还有咱老百姓的活路吗?兵随将令草随风,这叫"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啊。

而像封振武和冯平这样的人,议论、气愤之馀,更眼馋逃军们背挎的枪械。这要是搁在咱手里多好哇!晚上就经常做梦,自己变成齐天大圣,吹口仙气,那些枪支弹药就收归囊中,率军向北杀去。

徂徕山起义只有3支大枪,抗战胜利起义领导回忆:就像一伙卖艺的

站在徂徕山上,津浦铁路、泰新公路就在眼底脚下。起义当天,日军占领泰安城,接着又占领大汶口、新泰。最先看到被焚的是良庄,入夜后火光冲天。之后就是狼烟四起,大路小路上乡亲们扶老携幼,许多人跑上徂徕山。

4支队官兵眼里喷出火星子,许多人要求下山和鬼子拼个你死我活:咱们拉队伍上山干什么?不就是为了打鬼子吗?

封振武任队长的2 中队,有队员说:小鬼子有大炮,咱们背的也不是旱烟袋。就算咱是鸡蛋,小鬼子是碌碌,碰不过他也弄他一身黄。真的,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这支刚打出旗号的队伍?

半个多世纪后,参加并领导了徂徕山起义的林浩、赵杰,在一篇回忆录中写道:"乍一看,就像一伙闯江湖卖艺的。"

倘是泰安街头,打个场子,那些手持红缨枪、大刀片中的几位,轮流下场舞弄一番,是不是就该卖上大力丸什么的了?而那些官员装扮、学生模样,来赶集的城里人、乡下人,还有那5个全副武装的军人,是不是就是路过这里围上来看热闹的?

徂徕山起义只有3支大枪,抗战胜利起义领导回忆:就像一伙卖艺的

再看为纪念徂徕起义4周年,林浩发表在《胶东大众报》上一篇文章中的文字:

我和洪涛所率大约八十馀男女同志,按时顺利地到达目的地——徂徕山广化寺,那时我们只有大枪三支(两支不能用),短枪两支(我现在还保存一支),再还有一些土炮、手榴弹,其他再没有武器了。忽然,吓我们一跳,从山那面来了五个全副武装的大兵,我们估计是统治者的爪牙,来镇压我们,一方面准备抵抗,另外还是我们困难,因为乌合之众是不堪一击的呀!同志估计也可能是打散的逃兵,那样还可以争取他们,于是就派武中奇同志去说服争取,结果我们完全胜利了,大家都很高兴,我们有了主力军了!我们有了十几支枪!

毫无禁忌地自称"乌合之众"。一支乌合之众,要下山打鬼子,岂不就是拿鸡蛋碰碌碡——以卵击石吗?但是,他们是为保卫国家、保卫家园而战,是为父老乡亲,甚至就是为父母妻儿去拼命,正所谓"一人投命,足惧千夫"。这是那些望风而逃的军队所不具备的,也是无论怎样强大的对手都不能不头疼发怵、忌惮几分的。队伍下山了。

新汶公路上常有日军往来,大摇大摆,一副不可一世的模样。1月 25 日,支队派人侦察,获得确切情报,第二天有支马车辎重队,经大汶口去新泰县城。支队召集排以上干部会议,决定在寺岭打一次伏击。政委黎玉亲自进行战斗动员。这是4支队诞生后的第一仗,这一炮必须打响。

不到一个月,4支队已发展到4个中队近 400人,副司令员赵杰从中选出30多人的一支精兵。拿红缨枪、大刀片的不在此列,徒手的不用说了,火药枪和打不响的枪一概留下。这可不是背扛着吓唬汉奸,让老百姓瞅着威武雄壮,而是真和鬼子干仗。谈不上战斗经验什么的,挑当过兵打过枪的,特别是射击技术好的。比如在家曾经打过猎的,如果这时还拿支火药枪,就可能换上一支钢枪入列。手榴弹可是个好东西,土造的、洋造的,扔出去不知道能不能响的,没多少也尽量多带点。

徂徕山起义只有3支大枪,抗战胜利起义领导回忆:就像一伙卖艺的

次日清晨出发,天蒙蒙亮到了寺岭村。赵杰派出了望哨,封锁村口,许进不许出,30 多人的队伍就在村东南角的寺岭埋伏起来。

远远看到日军来了,骑马的、坐车的、徒步的,全无戒备。马蹄声伴着扬尘,暗绿的钢盔在冬日的阳光下一闪一闪,三八大盖上挑着的膏药旗像饿狼的独眼。

赵杰手中的驳壳枪声有点炸耳根子,一阵排子枪随即居高临下打下去。泰安、新泰、莱芜、宁阳、泗水,大家大都为徂徕山周边各县土生土长的官兵,眼瞅着鬼子越来越近,好像都能瞅见那一抹"鼻涕胡"了。"鬼子""小鬼子""猪狗不如的小鬼子",咬牙切齿骂了多少年了,那个"有朝一日"也早已等得不耐烦了。当这一刻终于到来时。不知道该是怎样"仇人见面,分外眼红",这下子可是实实在在见识了什么叫"人仰马翻"。

鬼子没想到会被伏击,有些懵,反应过来,迅速在车辆和路边坡坎后卧下,向岭上还击。一顿手榴弹砸下来,鬼子又一阵忙乱,又让官兵明白了什么叫"鬼哭狼嚎"。

掷弹筒向岭上轰击,掩护鬼子发起冲击,官兵就用排子枪和手榴弹伺候。应该是不到半个小时的战斗(有人说是两个来小时,有人说就十几分锺),鬼子冲到岭上时,"土八路"连个人影都没了。

徂徕山起义只有3支大枪,抗战胜利起义领导回忆:就像一伙卖艺的

首战寺岭后,4 支队向沂蒙山转移,发现新汶公路上军车往来频繁。这样的战机岂能放过,封振武请战,支队决定让2中队打一仗,并派人送来两颗西瓜大小的电发火地雷。这东西能炸翻小鬼子的汽车?官兵瞅着两个"铁西瓜",好奇又兴奋,抱起来大气儿也不敢出,生怕把它弄响了,又怕它该响的时候不响。

四槐树东面公路上有座石桥,用碌磷铺筑的桥面,抠出几个,埋好地雷,在上面印上车马走过的痕迹。天亮前一切弄得妥妥当当的,2中队就在河边树丛里等上了。

上龙似的扬尘裹着车队过来了,七八辆卡车中间,是辆黑色的小轿车。封振武兴奋得有些亢奋: 今天还能捞条大鱼!

就在小轿车的车影刚刚遮住"铁西瓜"的瞬间,支队派来专门操控"铁西瓜"的参谋赵玉一按电钮,轰隆一声巨响,小轿车七零八落飞上天去,随后的一辆卡车也被掀翻到河里,随即就是排子枪、手榴弹一阵打砸。待到鬼子缓过神来,封振武已经按照预定计划见好就收了。

不应忽略的一笔,是这次战斗还有观战助威的。当地一些老百姓,听说八路军要在四槐树打鬼子,跑到北岭上看了个全过程,拍手鼓掌这个乐啊,有的把眼泪都乐出来了。首战寺岭,4 支队牺牲一位杨桂芳,二战四槐树无一伤亡。

杨桂芳是3中队2 班班长,莱芜县许小洼村人,胸部重伤,送治途中已无脉搏。第二天,支队在凤凰庄为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徂徕山起义只有3支大枪,抗战胜利起义领导回忆:就像一伙卖艺的

杨桂芳是4支队,也是从徂徕山走出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5个集团军战史上的第一位烈士。

1938年底,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山东各地起义部队统一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从徂徕山下来的4支队主力,和下面写到的首次抗战打鬼子的部队,后来编入了40集团军。

潍县蔡家栏子起义,400多人的队伍定名为"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7支队"。 2月4日首战,在冯马杨孟村东一块坟地,伏击从潍县北犯的日军。枪声大作中,日军不明虚实,仓皇回窜。

寿光县牛头镇起义成立的"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8支队",首战是三里庄伏击战,击毁小汽车一辆,毙敌3人,其中有个少佐。

长山县黑铁山起义诞生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5军",1月19 日的小清河陶塘口伏击战,有人说是八路军山东抗战第一枪。

日军铁蹄踏上齐鲁大地,铁路、公路、水路成了繁忙的运输线。从渤海湾、羊角沟入口的各种战略物资,被运往各地,也经小清河运往济南。正在兴头上骄傲的日军,将小清河流域视为安全的后方,还未吃过苦头,容易得手。

徂徕山起义只有3支大枪,抗战胜利起义领导回忆:就像一伙卖艺的

被官兵亲切地称为"廖菩萨"的5军司令员廖容标,亲自率领一支40多人的精兵,在小清河南岸的陶塘口设伏。又派人与北岸的"联庄会"联系,由他们控制河北,一旦打响,两面夹击。

从西面过来两只双桅篷木船,拦住一问,是被日军抓差刚放出来的民船。船老板看着官兵手里的长短枪,摇着头说:鬼子来往的多半是汽艇汽船,汽船跑得快,没有炮,光凭这些家什,怕是拦挡不住啊。

有人说:把这两只船横在河上,把汽船挡住,不就能打了吗?

廖容标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当年的红军团长身经百战,那是打国民党,是陆战。这回是打鬼子,而且是水战,他连汽船什么样儿都未见过,大姑娘坐轿头一遭。用木船挡汽船倒是个好办法,可这两只船可能就报销了。

别小瞧了俺山东人。听着廖容标的江西口音,两个一口胶东腔的船老板不高兴了: 你们打鬼子把命都豁出去了,俺这两只船算个啥?

远处传来突突的马达声,船老板说是汽船的声音,堤岸上的气氛立刻紧张起来。

徂徕山起义只有3支大枪,抗战胜利起义领导回忆:就像一伙卖艺的

看到横在河面上的两只双桅船,拖着黑烟的汽艇慢下来。一个鬼子站在艇前,哇啦哇啦喊叫着,汽艇就靠上了一只木船。又有几个鬼子从仓里走出来,想弄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或者要对那木船动手。太好了!廖容标叭的一枪撂倒一个,堤上的排子枪就像股疾风卷向汽艇,手榴弹也飞了上去,鬼子大都栽到河里。有两个活的,一个刚游到对岸,就被子弹追上。另一个被"联庄会"逮住,死不投降,被一顿枪托棍棒打死了。

廖容标登上开始下沉的汽艇,发现 8个鬼子尸体。初次照面,不识日军军衔。后来从国民党报纸上得知,其中有个联队(团)长松井山村中佐,还有个少佐参谋。

8 年抗战,齐鲁大地上唱得最响的战歌之一,是《山东纵队进行曲》,"徂徕山,举义旗,誓死守土我们不离开!"唱出了这支部队的壮志与气魄。

"在雷神庙、魏家堡、杨家横、刘家井、五井、大柏山、青驼寺……"在山东纵队的战史里,本节写到的这些首战根本没份儿,连四槐树这样无一伤亡、大获全胜、堪称经典的战例也不算数,甚至连被省略的资格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