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实践观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摘要]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认为多极主体间通过改造相互联系的中介客体而结 成的物盾性的交往关系,它的基本框架是“主V l e g = 2 | X体一客体一主体”模式,体现了多级主体之间的共在性、差异性和正义性的内在统一。 交往实践观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实现“超越性”的精神追求,致用性”的现实需要,因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罗泽如( 1970-),男,江苏盱眙人,淮阴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讲师,硕士,S : 8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大学生如果缺 乏体现X ] A 4 f 7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引导,就会F { j /缺乏精神支柱,速失精Q 1 , j神家 画能够体现建设和谐社会时代精神的价值观需要既满足学生 “超越性”的精神需求,又紧密联系他们成功成才等“致用性”! ) = [ M的 实际问题,:在多元文化、多元价t Y A值观背景下,不能忽视体现建设 和谐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引导,: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具有极 大的包容性和解释力,可以作为这种I ( W C主流价值观的哲学根基

一、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基本x ? ( | & v内涵
马克思把人类发展分为三阶/ 1 B = 0 / S [段:第一是以人的T 0 e p o 7 : A 8依赖关系$ * M T q s 为基础的群体+位形态;第二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体本 位形态;第三是建立在全面发展基础上自由性之类本位形态% 这三种形态展示了体和类之间从原始的依赖,到分裂、对立, 最; p 0 ` K r a h终到和谐统一的过程,展示了人主体性发展的阶段,即无 主体性、个人主体性、基于交往实践的主体间性A # ~ | v } ] ` G
1.无主体性。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 力、作用、地位,即人的* J n . V b自主、主输、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 地位和特性,:前工业社会中,生产力水平低下,个体无法独立应 付自然,需要依附群体才能生存, 6 z B x他们的生命活动不是; C W y = ~ L [ )由人主宰的,而是接B l W G b v受集群主体的支配,:在群体本位阶段,个人只不过是群体的附属物:人是不自由个人的情感需x j A U r Z n ~ #要是被忽视 的,人性受到P E r ] c 9 U B t普遍抑,因而是无主体性的
2.个} i ! Z人主体性。工业h C q g S j革命和市场经济的出现 r ~ U C,使人改造自 然的能力增强,能够脱离由自然纽带联结的群体而存在,打破自 然经济条件下人对狭隘群体的完全依附关系,:随着工业社会经 济发展Z ] * _ i的3步,思想文化领域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呼唤人性的 解放,笛8 B C W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奠定了“主一客”二分的哲学思维 方式,主体性发展到人主体性阶段,个人主体性在反对封建 主义、上帝神学对人性的E抑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个人主 体性将人以外的自然界当成客体时获得巨大成功。
科学使人们 认识自然、利S * r 2 { i 8 S用自然的能力极大增强,人主体性的最大困惑 是不知道如何与同是主体的他人相处,:一旦将主体之外的自然 界、他人甚0 i u j a至社会都看成客体,看成可以征服、改造和利用的对 象、满足自身需要的工具,必然会导致t人中心主义、极端自私 自利,这就是工具理性,:工具理性导致人与人之间难以相互信 任,出现社会的冲突、世界的动荡,人或者小群体即使获得丰 富的物质享受也难以达到真正的幸福
3.基于交往实践观的主体间性。一是主体际性的局限) = /性 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C B m y o X C》一书在描述反对现代哲学单一主体中心 性G Z ~时,法国激进的后现代哲学家德里达、福柯和巴尔特宣判了 “大写z ( g P b B p的人”的死亡'主体性哲学研究的向度转向主体际(或主 体间性J研究向度哈贝马斯批_工具理性的弊端提出交往理 性,将人Z i t . T T | S都看成主体,提出“主体一主体”模式,交往的前提是“平 等观”,以相互承认主体资格为前提,:只有将他人上升到主v f | 2 J + - P n体地 位,才能保证交往地位的平等: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反对工具 理性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其交往忽略了实践底板` z f ,的制约作用, 因而是_象的交往,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美好的乌托邦,缺乏现 实( c t L的实现路径如何在社会实践多级主体之间交往过程中保证 利益、人格尊严、话语权的平等性是哈吒马斯没有提及

二是基于交往实践观的主体间性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 认为多极主体间通过改造相互联系的中介客体而结成的物质性 的交往关系,它的基本框架是M主体一客体一主体”模式,是集实 践论的'x o b C 5 ) O ‘主体一客体”模式及主体际的“主体一主体”模式为一体 的新构:“我”与“他”的交往不是萍水相逢的闲聊,而是在N g % c S x O共同 的经济活动、科研攻关、工程项目、组织管理等实践活动中结成 的交往。
这x M X R = !就是实践底板的制约性,体是具有交性关系、N P L e社会 差别的多级主体,具有参与交往的多级主体性,既突破了单一主 体中心性的眼界,又区别于后现代哲学的“主体际”与无主体观' 交往实践观具有如下特性:N G 1 ! A共在性,:人人都具有主体性的地位, 这是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馀p ] w k 2 O z相同的,人人都有平等的话语权、尊 严和利益,即“共在共在”是古往今来的社会理想追求,无论 是孔子的“仁者爱人”。
墨翟的“兼相爱,交相利”,还是卢梭的“社 会契约论”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都有一 1、共同前Y D N { 3 P u 提:“共在”,即自我与他人同时在场,我4 / k c 5们都生活= ! h在一彳、共同体 之中,应当让世界充满爱、共在性反映了人类共同的美好理想, 具有理想主义的意义,:在共在性中,C % v + 8不仅人利益和整体利益 协调一致,而且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和关爱5 O . ( P b,=差异性,p e 4 = e ]=交往实践 观与人本学的原则差异在于不是主体先天地或先验地造就交住 实践,而实际上是交往实践在现实地不断地造就各G r V B Q级主体
管理实践中,上级与下级的责权利不可能相同;企业o I e { o H L i /中不同的岗 位对人9 9 o { D d / 8 @才水平和类望要求不同, g f * d r待遇也会有差别;在家庭活动 中,父慈子孝,父母和儿女的角色要求也是不同的,:在主体的 差异性中保持平等性或者共在性是很大的难题正义性美国 的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论述正义时_ 4 f [ Q 0 !提出“无知之幕”概念,即在 人们面前拉起一道幕,让人们从决定_ y , b o s零点开始思考正义问题。
即 能够站在地僮、收人、种族、宗教、文化背景、知识修养、智力水 平、{ k & X健康状况等之外的角度思考人类社会各种问题,才能保证正 义性无知之幕”是一种理想的假设,现实中并不存在,罗尔斯 又提出“反思的平衡”概念,启示我们要善于站在别人m j # # P Q $ l的角度. S . _ g J 6思 考问题:父母与儿女、领导与下属、社` g j会不同群体_都需要不 断换位思考,:但每t人道德水平和N ( F q l j I反思能力是参差不齐的,社 会组织中要建立% | k o g民主机制,平等协商,兼顾各方利益,这才是通 向公平正义的现实路径

三、交往实践观能较好地帮助大学生实现“超越性”的精神
1.大学生有较强的“超越性”的精神需f . v o 6 8要。人的肉体生命是 有限的,i M + t ? Q = ! x但人的价值生命却超越有限性,很多人为了自己的价值 信仰在生理需p $ t 5 D C X u R要、安全需要受到巨大威胁的情况下矢志不渝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晚年针对需要层次理论x 9 D模型的缺陷u f x 3 P a ! $提 出了超越性需要理论,并对其对人心理和行为8 m 5的调控作用给予 高度重视S c (21世纪以来,全球面临着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核扩 散、恐怖主义、宗教冲突等严重危机
世界目光十分关注中华“儒 学文明”的前途和命运^ o } o + n W w v儒学并非先验逻j ) E辑追思,而是灾践化道 德追问,是一种人文化X R C /的实践哲学,:其中关键内核是仁,:仁者从人从二,多极主体,演绎为具有主体际关系的交 往Q o w G ] - /儒学的精神体现在人主要@ I 9 L q f m 7的不是面对自然界,而是面对他 人;儒学主题是主体际关系;儒学= n M j j @ T Q目标是主体际和谐有序,而并 非ft仅是“天人合一”(主体一客体产,:交往实践观契合了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一种普世价值,引导人类走向交往对 话、和平发展的道路。
2.交往实践观很好地体现了公平正义、以人为本。每1、人 都具有主体的地位,因而是平等的,但人与人的交往又是在社会 实践基础上结成的,社会的v 1 7分工决定了人与人T # * ; T ;之间具有差异性 差异性并非是产生不平等的必然理由,更需要在交往的话语范 畴内换位思考、互相交流、民主协商、达成共识,不断在现实世界 向理想的正义状态迈进,: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尊重人、关心J G V : 7 ` F H %人、发 展人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 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交往实践^ * r / 3 M k 观要求我们在尊重每彳、人的同时,尊重自己,管理下属时保持人H ? K @ z ; 格尊严、不卑躬屈膝0 1 ! C $ $,管理上级时更要尊重、关怀。
3.交往实践观彳艮好地体现了“义”“利”和谐。大学生价值观 定位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定位“义”与“利”的关系,在彳、人发展中 实现义与利的和谐“义在交往实践观看来就是承认个体之外 的他人的主体性地位,:体与他人是交往关系,而不是支配、服从、M k 8 z 6 | L @ 利用的工具关系:谋求人利益不应损害他人利益、社会利益 即使在改造、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虽然表面体现的是M [ 6 6 n {主体和客体 的关系
而实质反映的却是z ] o:同代人之间、历代人之间是否公平合 理的交往关系交往实践观倡导的是“义”“利”和谐的价值观, 奉行相互尊重、互惠共赢、责任与诚信等基本价值准则,在肯E P J a定 t人合理利益的同时,尊重他人利益,自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保护自然环境,实现贡献社会、惠及他人、) Q 1 U @成就自我的和h V P K - ) j谐统一

四、交往实践观能较好地帮助大学生实现“致用性”的现实
1.交往实践观更能帮助大C J j V B H A学生成功成才。大学生要u y m g d = T ?成功成 才、就业发展,道德是非常重要的素质,:交往实践观对道德素质 理解的核心是尊重他人的主体地位,将人际关系定位为交往关 系,就必然会将j n 1 /关爱、包容、A ] t j ( ` $诚信、合作等作为基本价值准则,:爱包容凝聚人心: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系统 论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组织内部如果人员不和,相互争 斗猜忌,则会造成巨大内耗,
严重影响组织的发展而关爱包容 的人格品质能够凝聚人心,促进组织的和谐,这样的人才受到u g L _ W b普 遍欢迎,容易被选拔担任协调、组织、管理等重要职务,有利于人的发展,诚信树立品牌形象,人诚信是人的品牌,企业 是企业的品牌:诚f不仅是对别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 责,:在市场经济社会中,诚信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中扮演着 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如果不能牢固树G i } ! ! B立诚信的底线,即使获得 暂时利益,从长远来说也会失去合作伙伴,甚至有可能因为欺诈 违法犯罪,中国近代晋商成功之道是识人、用人注重诚信,市 场经营讲求诚信,进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合作促进互利共 赢,=在知识经1 o | w / f _ ,济时代廉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团队精 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合f N 9 l 4 S r A b作促进互利共赢,
只有与人合作,才 能获得生存k * } J空间;只有善于合作,才能赢得发展警于$ i _合作的人 必然通情达理,站在别人立场思考问题,尊重别人利益g U 1 U 4 8,经常主动 付出,斤斤计较、自私自利的人难以与别人良好合作,最终会损 害自身利益,:
2.交往实践观有助于提升人生幸福感。人生幸福感包括物 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 五层次,由低到高呈金字塔排列,最低层次是生理需要,然依次是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实 现需要,较低级需要满足之后才会产生较高级需要
人的需要 得到满足| % } } # & v E,就会产生幸福感,需要层次理论是人生幸福感 理论J 8 T l Q模型,:生理需要与人的物质满足紧密联系,安全需要、爱 和归A # 4 | : w $ a属需要H . R { $、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与人的社会性交往密切相 关世界是自我与他人的共在,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尊9 % P I 重他 人就是尊重自己,保护环境就是珍惜Y c S + 7 O y + Y生命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就 是保护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主体性固然重要,但一旦离开了 主体间性,疏远了他人与社会8 Q q y x E j s《主体的价值便成了水中望月,:交往 实践观倡导人际平等、关爱和尊重,极大s , d提高了人际安全感、归 属感、o J T e w尊严感和成k ` w 4就感,有效提升了K @ ` w大学生的w k U I t `主观幸福感,:龙
[注释]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T { A I I ; $ M #作编译U ! x ; ) % :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③③④⑤任平.走血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M]’t京:人民出版社,2003:118, 134,130,133.
⑥任平.新全球化时代、交往实尔霉与21世纪哲学走t E T C ( |向——再墩走向交往实 践的g T 9 ;唯物主义[”].求是学刊,1999(6):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