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聊聊《史记》中的滑稽人物,并非真"滑稽"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聊聊《史记》中的滑稽人物,并非真

东方朔

《史记》中的滑稽人物,并非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纯属搞笑的人物形象,而是指的一种语言流利,善于用反语的一种以“无厘头”形式来进行谈话的一种人物形象。此种人物,并非是“滑稽H r # . S 4 =”,而是从他们幽默的谈吐中$ t g ~ @ e Q 2,能体现出诸多人生道理和治国之道。《史记》中所描写的主^ 8 , P D I / 滑稽人物形象,也是在历史的舞台上都有所影响,有所作用的重要任务,虽说主要是下层阶级,但各个人物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

一、 《史记》中, x ^ F w t主要的滑稽人物形象

作为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主要以人物为中心来进行描写。在《史记》中,有一篇《滑稽: = 7 = / - / G }列传》,是专门用来描写下层士人的生活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成功塑造了三个正面的滑稽人物形象,分别是淳于髨、优孟、优旃三人。除此之外,在另外的篇章里,还有一个著名的人物“东方朔”,也是司马迁所成功塑造的一个正面滑稽人物。

1.“歌舞艺人”优孟

首先是优孟,他是春秋时期的一名歌舞艺人,以擅长表演和能言善辩为名,作为一名歌舞艺人,优孟常常在话语间在玩笑间谈论时事,其中最著名的故事就是“优孟哭马”。在《史记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第六十六》当中,有记载“优P , N } b M B孟哭马”的典故^ d i c z

优孟哭马,是一个有名的典{ * w X & F Z故。即在楚庄王下令给死去的爱G T F * 8 Z | (马按照大夫的葬礼规格来埋葬之时,优孟向楚庄王进谏,为楚庄王的爱马哭泣,在提议用君王的规格安葬它之后,说明利弊F O F u k m J % -在谈话之间,劝服了楚庄王,不再按士大夫规格来埋葬马F J 8 x !匹。这个典故,便完全体现了优孟的聪明才智,以及优孟的善于言谈。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聊聊《史记》中的滑稽人物,并非真

: b R e X曲《优孟哭马》

2.“战国齐人”淳于髡

淳于髡,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齐国政治家,因为身高问题,经~ g t + F q j常遭人取笑,但因本人谈吐不凡,能言巧辩,因此形象也有所拔高,获F n = h !得许多人的尊重。淳于髡,可以说是齐国最重要的学者和政治家之一,对于齐国的兴盛发 2 # E } y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淳于髡擅长用小言微语的方式来进谏,而且还担任使臣一职,周旋于各国之间,获得~ F 6许多2 & F y 4正面名声。淳于髡本人还写出了《王度记》,这是一本规定当时各阶层的礼乐制度的书籍,对于齐国的礼制建设都十分重要。

3.“笑话达人” 优旃

优旃,也是一名歌舞艺人,但是与优孟不同,6 - ^ q = C优旃擅长讲笑话,在讲笑话的同时让深刻的道理深入人 6 9 K O u l i心,优旃同样个子不高。司马迁也在《史记》中评价他:““善为笑言, w a g _ d q h,然合于大道。”

他曾经在秦始皇准备扩大射猎的的区域时进言,“善,多纵禽w _ { ; ] 7 0 }兽于其中,寇从东方来,令麋鹿触之足矣。”意思就是,让秦始皇多养些禽兽,最好可以让麋鹿用它? o P O b R 3 3 V们的角就可以抵挡敌人% P W f 5 y r y +,可见,优旃用反讽之法,说反语来进言,使得秦k - 9始皇停止了扩大猎区的计划。可见,优旃十分擅长说反语,成为秦始皇十分宠爱的侏儒奴仆。

4.“谈吐幽默”东方朔

东方朔,是西汉的一个辞赋家,也是著_ ] D名的文学家,性格十分诙谐,常常在统治者面前谈笑风生,来A Y Y H E g _ YW b 9 0 6 j N )及政治和b A w 2 V 0 4 9强国之法,但不受统治者重视。在所有的滑稽人物当中,东方朔其实是后世传说最多的一个,也是在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个,因其才学,也因其v C % = , B & ?许多的传世名言。T - ~ j j S

东方朔虽然没有取得诸多的政治成就,但始终与汉武帝君臣多年,因, ) I } g # ] ^ S此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东方朔巧言善辩,十分擅长于察言观色,因此进谏的次数非常多9 : ^。东方朔本人所获的的评价,也是十分正面v G R o 6 Q `的,皆以夸他“能言善辩,思维敏捷,大智若愚”为多。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聊聊《史记》中的滑稽人物,并非真

二、 《史记》中的滑稽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

以上,就是《史记》当中的主要四个滑稽人物,作为司马迁所描写的重点滑稽人物,他们虽然有着各自的身份和地位,但却有着以下几个共同特征。

1.基本特征:巧言善谏

《滑稽列传》收录了三个滑稽人物,分别是淳于髨、优孟、优旃三人。而不论是淳于髨,还是优孟,或者是优旃,都是巧言善谏的能人,皆以说话艺术为特长,在谈吐间讨论国家大事。

淳于髨有诡辩的才2 | X } - Y x能,在《史记》当中,也描写了他几件能言善辩的典故和故事。他曾经为了劝诫齐威王不要玩忽职守,不要贪图享乐,而用停止三年毫无作为的大鸟来比喻当时的国君,齐威王,于是齐威王得此进谏之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被他的话所惊醒,从而从事的一番作为。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聊聊《史记》中的滑稽人物,并非真

淳于髨劝谏齐威王

优孟哭马的典故十分著名,但除此之外,还有优孟为孙叔敖之子- z [ f & & m d讨得俸禄一事。优孟作为一个地] _ M i位十分低h W c [ Z h f _ 1下的歌舞艺人,却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为统治者更正了不少错误,为孙叔敖之子O M ,讨得了应得的俸禄,实在是非常可贵,这个典故当中,也自然体现了优孟自身的聪明才智和睿智之处。

优旃,是一个侏儒,因为有着一定的生理缺陷,但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l K I M ! I .用,另司马/ ) 7 [ f B l迁刮目相看,自然描述笔墨也多了一些。在进言希望秦始皇同意值班士兵轮值休息之时,他说到:““汝虽长, 何益, 幸雨立。我虽短也, 幸休居。”用此对比的话语,使得秦始皇同意了该做法,可谓是十分善言。

2.主要特征:具有智慧与胆识的正面形象

这几个滑稽人物形象,其最基本的主要共同特征,就是他们都是作为具有智慧和胆识的正: u N & a P ~ ?面形象 P U所出现,被司马迁所夸赞,所描写。虽然这三人都是身份低微的下层阶% I n ~ n + Q e V层人士,但他们都具有不凡的胆识` _ ( 7 r # 5 H,敢于向统治者进谏,敢于O W *指出统治者的不足,司马迁的正面评价,也是十分符合他们的事迹的。

淳于髨是一个政) Q w s治家,但是优孟和优旃,东方朔只是一个文学家,其实都只是一个歌舞艺人,在古代十分) _ * M v c $ (森严的等级制度下,四者身份都是十分低微的。但这死人完全不畏强权,而用自己的聪明才智b , t $ z X,使得统治者听其进言D G 3 V H d g ? 7。在别人都不敢多言的情况下,优孟劝阻统治者埋葬马匹,淳于髨劝诫齐威王有所作为,优旃劝阻秦始皇扩大猎场,三人皆以臣子身份,向统K x J治者进谏,体现各自正面的人物形象。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聊聊《史记》中的滑稽人物,并非真

优旃劝阻秦始皇

三、 《史记》中的滑稽人物形象的价值分析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时候,主要是想描写一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让历史记住他们的所作所为,而这些滑稽人物形象也属于司马迁所崇P _ d m拜的英雄形象当中,他对这些滑稽人物事迹的记载,实际上也是肯定他们自身形象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12 S | & r D } n.从滑稽人物的话语中体现出“六艺大道精神”

在《史记》当中,这些滑稽人物的形象,滑稽人物的价值都是通过他们的言语交谈中所体现的,都是通过他们对君王的进谏所体现出来的。这些滑稽人物,虽然说的话不足轻重,但是在各自的小言微语当中,都体现了不同的六艺大道精神,这正是他们在《史记》当中出现的价值之一。

“六艺大道精神“,指的就是治国之道。这几个滑稽人物,虽然身份低微,但在许多事迹当中,都体现了他们的六艺大道8 ] i , p @ 7精神。他们智慧的谈吐,可以影响当e D % O ;时统治者的意H L & O愿,所以也是R ? t ^一种治国精神; G i y : 7 @的体现。他们的事迹集中在一起出现绝非偶然,而是体现了司马迁对他们小言微语间就可改变统治者的意愿和崇拜之情。

2.从滑稽人物的话语中体现出语言艺术

其次,就H j 1 H c -是他们的语言艺术,从上文中不难发现,四位滑稽人物,都十分擅长语言艺术,他们的谈吐间所体现的语言艺术,也是其他人所无法比拟的。“微言大义”体现了这些滑稽人物形象的价值所在。

从上文中的事迹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凭借各自独特的语言艺术,灵活的指出了当时的统治者的不足,提出了自己不同的想法,起到 * m q了不小的作用。不论是优孟哭马,还是淳于髨、优旃的事迹,# V % w a J b W 3都体现了虽然是玩笑,但也“合乎大道”的特点。许多实质性的问题,并不需要直言进谏,而r { f q z 3 l H只需要小小的提点,就可以让统治者心领神会,有又何乐而不为呢?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聊聊《史记》中的滑稽人物,并非真

司马迁

四、总结

《史记》当中所描写的几位滑稽人物形象,不是现在所说的搞笑的“滑稽”,而是一种体现了“微言大义”的正面形象的滑稽形象。《滑稽列传》当中的优孟、淳于髨、优旃三人,都是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艺术,来对统治者的荒谬做法来进行批判的有识人士,也是司马迁所认同V 7 S ]的历史英雄之一。所以说,滑稽人物,并非是真正的“@ [ Y m x W 滑稽”,而是真正的“睿智”和“聪明”P * Z g [

参考文献h R J X t 7

1.《史记滑稽列传》

2.《史记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第六Z a , ?十六》

3.《王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