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碧城:与文豪权贵高谈,一生不为人妻,不做人母只为自己而活
“不遇天人不目成,藐姑相对便移情”――吕碧城
吕碧城的名字在当今社会鲜为人知,可是在民国时期,她鼎鼎大名,是一位奇女子,以女子之身与文豪权贵阔步高谈。
吕碧城风雅的谈吐、豁L M G达的态度也吸引了众多俊逸才子,可是她从未倾心于人。
吕碧城一生都在为事业奋斗,独自一人在乱世中飘摇。这才导致了她无儿无女,只能孤p 9 ~ J e Y @ 2独终老的结局。

家道中落,寄人篱J | & k u下
吕碧城出生g ; l ^ m B M % 7于1883年,~ F p x c她的父亲吕凤岐在安徽为官,母亲是大_ x ? 0 ; Y y T 3家闺秀。
母亲极其喜爱诗词,家中有许多藏书,吕k [ I 7 6 D y + t碧城深受母亲的影响,从小对诗词感兴趣。也是因为解读的诗词增多,吕碧城的文笔飘逸,文学功底深厚。
当时的社会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吕碧城9岁时,她就在父母的安排下与汪姓乡绅之子定亲。
吕碧城的未来好像就要确定了,她会和大多数封建女子一样,在家相夫教子直到生命终结。
天有不测风云,1896年吕凤岐猝然病逝,家中只有母亲和吕碧城四姐妹。在那时 r ^,一个家庭中有了男: T _ p L 9 $丁才算是: I R c X R s有了支柱,才不会受别人的欺负。

可想而知,她们母女五个会有多a a $ [么艰难。吕家的家产被贪婪的族人占领,母亲据理力争,丧心病狂的族人竟e Z = N = ] ?把母亲软禁起来。
姐妹四人遭受这样的变故,还没有缓过来。吕碧城看着哭哭啼啼的姐妹,只能自己重担。
她给父亲所有的q 1 # ? ) c朋友写求救信,还好父亲的朋友们念及她们孤儿寡母,都愿意伸出援手。
所以族人0 ] o与她们争家产的事情在安徽闹得人尽皆知。族人迫于外界压力只能将母亲放出来,可被他们私吞的财产并未还回。
吕碧城以一己之力搅动了安徽省,救出了母亲。p r N s Y & /她在被人称赞的同时也遭到了汪家的侧目,他们认为吕碧城就应该养在深闺,做一个大家闺秀。
可是看她的~ 9 *所作所为,如果嫁入汪家,肯定也是不服管教的,吕碧城与汪家的要求大相径庭,既然还没成亲,那便退婚了吧。

这次被退婚的经历也是她终身不嫁的原因之一。
母亲与四姐妹带着为数不6 L : _ ~ 2多的家产投奔在塘沽的弟弟,过起寄人篱| [ O 1下的生活。
勇于奋起,提倡女权
1903年,因为戊戌变法与维新运动的兴起,女性开始得到重视,女权意识也在觉醒。
袁世凯应时代的要求,号召兴办天津女子学堂。20岁的吕碧城对维新思想深以为然,想要去天津进学。可是a { K a E 8 r她的舅父却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坚决不许吕碧城前往天津。
在她与舅父大吵一架之后,只身逃出家门,连夜坐了火车。吕碧城走得太过匆忙` l U,没带钱也没带行李,只两手空空奔赴未知的旅程。
吕碧城到达天津之后,向亲戚写信求助。这封信恰巧被《大公报》Z f . P经理英敛之看到,英敛之对吕碧城的_ u [ i # i =文采大加赞赏。

他亲自拜访吕碧城,听到吕碧城w k g y l A e来天津的原委之后,又被她的胆识所折服。《大公报》是为了宣扬维O # n _ k M 6新运动创立的,正需要吕碧城这样有胆识、有文采并且支持维新运动的人员。
所以吕碧城没能U K ^ ` ; S进入女子M L + % j !学堂,反而成为了《大公报》的第一名女编辑。
吕碧城的传奇一生从现在就拉开了序幕,她在报纸上刊登了不少鼓吹妇女解放的文章,她也写了不少宣传女子教育的文章。
吕碧城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在文章中* i X 4 k _ h V鼓吹女子应该成为“对于国不失为完全之国民”的女性,更表明了女子教育不应该培养贤妻良母而应该培养她们独立意识的观点。
吕碧城文章的发表,在文坛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她在文章中流露出的率真性情以及文学修养,使得她在民国时期声名鹊起,这只是吕碧城提倡女权的第一步。
吕碧城的先进思想注定不能将她与普通女性等闲视之,她用文学获得了众多文豪与权贵公子的尊重。

吕碧城以女子之身与男士谈笑风生,一同出入风雅场合,还得到了袁世凯之子袁克文的追求。
不愧为民国奇女子
1906年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开办,23岁的吕碧城被袁世凯任命为总教习,她提出了要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口号,这与古时只注重四书五经的教导截t S q x , z然相反。
但不可否认,吕碧城的做法是更顺应时代发展的。
她还将中国传统文学与西方自然科学结合起来,中西合璧,探索更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方法,d f q % U这是中国教育史上一大进步。
吕碧城知道女权运动任重而道远,所以她希望学- 8 } X ; Y生能致力于教育和培养L f : A +下一代,让更多的人投入到女权运动中来。
基于此,吕碧城培养了许多女权革命家和教育家,较为出名的有邓颖超、刘清扬和徐广平。这是她宣扬女权的第二步。

1912年+ v @ !袁世凯成为了民国总统。吕碧城野心勃勃,想要借袁世凯来推动自己的女权运动,C 3 j一展自己的报复。
于是她应聘成为了袁世凯的机要B n D秘书,这是中国女性做到的的最高职位。
吕碧城还没- B . E q 1 *等大展宏y l n G N r图,就对黑暗的官J 5 G N } Q ; x b场感到身心俱疲。在袁世凯蓄谋称帝之时& W | / c *,吕碧城终于忍受不了,她辞官移居上Z $ 4 p海,离开了自己的“主战场北京”。
吕碧城在上海仍然“不消停o j & a f”,她有经济头脑,与外商Y x E }合办贸易。不多久就有了大笔财富,修建别墅,生活极其奢侈。
3年后,吕碧城用挣得的钱自费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还去了欧洲游历。
她将游历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写成文章诗篇,在国内传诵一时。即使吕碧城身在远方,可是国内从来不断2 k d她的消息。

晚年悲凉,孤独终老
幼年被退婚的经历使得她对婚q b & U 6 C q E 姻慎之又慎,而且她曾说“我之目的不在资产及门第,而在于文学上之地位”,在当时的文坛上只有寥寥数人能以她比肩,比如梁启超、汪精卫之流,不过他们早有家室。
再加上吕碧城的人生经历丰富,O y B m % G e c如果只是普通的作家根本入不了她的眼,所以她一辈子都只能独自前行。
吕碧城游历回c @ W F O X ;国之后已经a H { X L % 1 D 完全失去了家人的联系,而且她终生未嫁并没有生得一儿半女。
1941年,吕碧城在香港定居,潜心修炼佛教。直到1943年60岁的吕碧城阖然长逝。“护首探花亦可哀,半生功绩忍重埋”,在年老时社会动荡,她的抱负也没法施展,只能将半生的功业放弃。这是对她晚年时期的最好概括。
吕碧城留下了“遗体火化,把骨灰和面粉为小丸,抛入海中,供鱼吞噬”这样的遗言。U ] R /所以在她死后,她的遗产全部捐给佛寺,骨灰被抛洒入海t X ~ B ?。

吕碧城是社会的异数,将全部身心投入u I 8 k n Z ` z到女权革命中。不为人妻,不8 C ] % 1 7 R -做人母只为自己而活,这样自在又了无牵挂的人生恰恰是她所求。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a F g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v G ? ) 5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