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采访毛泽东,谈及父亲,毛泽东:那时,我就学会了恨他

如果要让国人选一个对中国近百年历史影响最大的人,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毛泽东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共产党人不畏艰难困苦,勇于牺牲奉献,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建立了新中国,一扫中国百年屈辱,让中华民族以傲然的姿态,立于世界之东方。

毛泽东的诗词才情也是享誉海内外的,在他16岁前往异地学习而拜别父亲时,曾为此专门写了一首七绝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好一个人生无处不青山,很难想象一个16岁的少年就有如此辽阔的胸怀,这不禁让人们产生了浓厚的好奇,这位旷古烁金的盖世奇才,到底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童年,而对他影响最大的父母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这个问题不仅是现在的我们会感到好奇,就连与毛泽东同时代的人也非常想知道。

斯诺采访毛泽东,谈及父亲,毛泽东:那时,我就学会了恨他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彼时的中共红军刚刚走完了波澜壮阔的两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的胜利震惊了古今中外,引来了很多人的目光,国际友人埃德加斯诺也来到了延安。

在听着毛泽东讲述长征途中发生的故事时,斯诺也想要深入了解毛泽东的成长史。

于是,那一天毛泽东和斯诺讲了很多,但在讲到父亲时,毛泽东停了一下才继续说道:“那时,我就学会了恨他。”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离乡二十多年后的毛泽东依旧对父亲有此种表态呢?

毛家祖上

在解读伟人时,人们往往会倾向于将之神话,或者添加一些看起来非常神异的事情,尤其是对于拥有祖先崇拜的我们,更是喜欢为这些伟人找到一个高贵的先祖,或者描述出一个预示祥瑞的出生。

比如汉高祖刘邦的母亲,就在梦中和神发生恋情,从而诞生了神子刘邦。又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的母亲,在怀上朱元璋的时候,也在梦中梦到了神,神觉得其怀里的孩子非同凡响,于是就送出了一颗神药,当天夜里,朱元璋家里红光满室,邻居们还以为发生了火灾,非常神奇。

斯诺采访毛泽东,谈及父亲,毛泽东:那时,我就学会了恨他

韶山故居

相比于这些传奇故事,毛泽东的出生就平静了很多,和我们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当时的生活条件特别艰苦,医疗环境非常糟糕,婴儿的死亡率高得吓人。

在毛泽东出生之前,他就有了两个哥哥,但不幸的是,两个哥哥还没度过婴儿时期就夭折了,这给毛泽东的父亲和母亲打击非常大。

毛泽东的顺利出生,让毛父毛母长舒了一口气,但也不敢大意,依旧每天打起十二分精神对婴儿时期的毛泽东悉心照顾。

当时毛泽东的家境并不富裕,但有好东西,毛父毛母依旧会第一时间想到毛泽东,直到毛泽东生龙活虎地慢慢长大,父母才放下了压在心里的大石头。

也许是毛泽东健康平安的长大,让毛父有了生活的奔头,他非常努力的工作,慢慢地让家里富裕了起来。

斯诺采访毛泽东,谈及父亲,毛泽东:那时,我就学会了恨他

少年毛泽东

那么毛泽东的祖上有没有出现过一些名动天下的人物呢?当我们翻开毛泽东的家谱,并没有发现什么达官显贵,名门大儒。

唯一取得了些许成就的,还要追溯到元末明初的先祖身上。元朝的统治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出了名的残酷,所以元朝也成了中国大一统朝代中的短命王朝,在元朝末期,华夏大地战乱四起。

为了躲避战乱,毛泽东的先祖带着一家人来到了云南。不久后,击败了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朱元璋为了北伐蒙元,发表了一篇《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在“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下,无数人加入了朱元璋的队伍,毛泽东的先祖也在这个背景下加入了明军

在战争中立功的机会很多,毛泽东的先祖也一路高升,成了一名军官,并被派往湖南,就此落根韶山

但这毕竟是很久远的事情了,到了毛泽东这一代,往上数五代人,都没有当官的族人。虽然毛泽东的家境算不上什么乡绅大族,但还是颇有一份家底的,可惜其祖父不善经营,将家中田地都尽数典当了出去,这可就苦了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了。

斯诺采访毛泽东,谈及父亲,毛泽东:那时,我就学会了恨他

毛顺生

到了毛顺生这一代,家里已经非常贫困了。所谓穷则变,变则通,为了摆脱贫困,过上富足的生活,毛顺生非常的拼,甚至做起了生意。但当时才刚刚成年的他,还是低估了人心险恶,被人骗得倾家荡产,还欠下了很多债。

但毛顺生并没有就此自暴自弃,虽然这件事对他的打击非常大,但为了生存,为了能过上好生活,他选择离开老家,出门打拼。

虽然怀着满腔热血,但那时想找个能挣钱的工作是非常难的,想来想去,毛顺生还是决定去当兵,应该说他的运气不错,因为世居湖南,毛顺生成功的加入了湘军

在军队里的生活,让他眼界大开,在领了军饷回乡后,毛顺生开始从小买卖做起,一点一滴的积累家族财富。

尤其是看着毛泽东健康成长,让他干劲更足,运气也越来越顺,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并有了余钱去赎回祖上的土地。土地的增多,让毛家的财富积累速度更快,有了财富,又能购置大量土地,让毛家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生活的富足,让毛顺生非常满意,觉得自己走到路果然是正确的。当二儿子毛泽民也顺利成长起来,毛顺生开始思考孩子的教育问题,为了培养好孩子,让他们长大后能把家里的产业经营好,并再接再厉更进一步,毛顺生对作为长子的毛泽东也越来越严格。

斯诺采访毛泽东,谈及父亲,毛泽东:那时,我就学会了恨他

毛泽民

读书引起的父子矛盾

由于在年轻时被人骗的非常惨,毛顺生一直认为是自己书读得太少的原因,所以为了长子毛泽东能少吃一些文化方面的亏,毛顺生对毛泽东的学业还是非常关心的。

在毛泽东很小的时候,毛顺生就把他送到了韶山六所私塾读书,接受启蒙教学,当时的教学方式,还是以四书五经为主,讲究死读书,读死书。

毛泽东从小就非常爱看书,但对这些经书却是半点都没兴趣,而是喜欢《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这样的名著和话本小说,并由此爱上了中国历史,并越来越痴迷,不仅放学的时候看,甚至还在课堂上看这些书,而对于私塾老师讲的那些经义要文,则是一个字都听不进去。

毛泽东的这个态度可把私塾老师气都不轻,一天上完课放学,老师让毛泽东单独留下,让毛泽东带着他一起去毛泽东家里一趟。看着一脸严肃的老师,毛泽东心说坏了,在请求老师无果的情况下,也只能带着老师回到了家里。

看到私塾先生亲自上门,毛顺生也吓了一跳,连忙问是不是孩子不懂事得罪了先生。毛泽东的老师当着毛顺生的面,一一说出了毛泽东在私塾里的表现,认为他不专心学儒家圣学,反而一心都扑在了话本小说上,简直是得了魔怔,荒唐至极。

斯诺采访毛泽东,谈及父亲,毛泽东:那时,我就学会了恨他

毛泽东

毛顺生见老师说得严重,也觉得自己花了大精力地培养他,他却不学无术,非常的生气。于是拿着棍子就朝毛泽东身上狠狠地招呼过去,毛泽东自幼就是很要强的性格,哪里受到了这种欺负,一气之下就跑出了门去。

一开始毛顺生和毛泽东的母亲都没有太当回事,认为小孩子嘛,挨了打心里不舒服也正常,等气消了,肚子饿了自然就会跑回家里。然而直到黄昏时分也不见孩子的身影,这才让一家人都紧张了起来,担心孩子在外面是不是出了事情。

顾不上吃晚饭,毛父毛母就走出门去寻找毛泽东,但找了整整一个晚上都没找到人,第二天一早,又开始找,问遍了街坊邻居,都说没有见到人。

这让夫妻二人非常担心,莫不是遇上了人贩子,被拐跑了。毛顺生也非常的后悔,后悔自己下手太重,把孩子打跑了,毛母也陷入自责中,如果孩子跑出去的第一时间就把他追回来,那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在后悔与煎熬中,毛父毛母依旧没有放弃寻找,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第三天,他们终于找到了毛泽东。

此时的毛泽东已经三天没有吃饭了,整个人看起来非常狼狈消瘦,在安排好毛泽东用过饭食休息好后,毛顺生才问起了毛泽东这几天的经历。

斯诺采访毛泽东,谈及父亲,毛泽东:那时,我就学会了恨他

毛泽东

原来跑出家门后的毛泽东,觉得就这样回去实在太没面子了,但一时间也没想好要去哪里,索性就朝着县城的方向走去。但此时的毛泽东也才十岁出头,也没去过县城,只知道一个大概的方向,山路本来就难走,还没走一天,毛泽东就发现自己迷路了。

在深山老林中过夜还是非常恐怖的,尤其对于一个半大的孩子来说,就这样兜兜转转走了3天,毛泽东就走了回来。

毛泽东这场的出走,可是把毛父毛母吓得够呛,尤其是毛顺生,再也不敢轻易的去打骂毛泽东了。

面对毛泽东要强的性格,毛顺生是一个头两个大,在怎么教育好毛泽东的问题上,他得好好地思考出一个既不能刺激到毛泽东,也不能让毛泽东太过随性的方法。

毛顺生对毛泽东的教育方式

虽然出了这档事,但书还是要继续读的,在找到毛泽东后,毛顺生也带着毛泽东亲自来到了先生家里,请求先生继续接纳毛泽东。

而经过离家出走的这几天,毛泽东的心志也成长了不少,不再当面顶撞老师了。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本分,自然不会去生一个孩子的气,尤其是在听到毛泽东还离家出走,更觉得要好好教育好这个孩子。

斯诺采访毛泽东,谈及父亲,毛泽东:那时,我就学会了恨他

虽然毛泽东在课堂上的有所收敛,但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的态度还是改变不过来,依旧迷恋着那些新奇的课外读物。

这样的态度除了惹得先生不快外,更是让毛顺生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中,总是觉得这孩子实在太过不务正业了。

为了让毛泽东学上一些他所认为的真正本事,他开始教毛泽东算账的学问,此时的毛家已经有45亩田地了,还花钱雇佣了长工,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富户。

祖父的“败家”一直是毛顺生心中的一根刺,正是因为当年祖父将家里的田地卖掉,才让毛顺生一出生就过着清贫的日子,如今好不容易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打拼下了这么一份偌大的家里,自然不想在自己百年后被后代给败掉。

但毛泽东的“离经叛道”让毛顺生非常的担心,所以他亲自来教毛泽东算账做生意,就是希望毛泽东长大后能继承家里,不说什么发扬光大,只要能保住基业他就非常满足了。

可惜毛泽东对做生意已经没有半点兴趣,这让毛顺生非常的愤怒,面对事关家族基业传承的问题,毛顺生这次可不会在依着毛泽东的性子来了,他强迫毛泽东必须学习。

但正处叛逆期的毛泽东,虽然在父亲的高压下不得不学习,但学习态度实在不能让毛顺生满意,尤其毛泽东还会想办法挤出时间来去看书,更是让毛顺生非常窝火。

父子两人的关系也因此越来越僵,毛顺生认为毛泽东就是太过懒惰了,而毛泽东则认为父亲实在是难以理喻,两人谁都不服谁。

斯诺采访毛泽东,谈及父亲,毛泽东:那时,我就学会了恨他

毛顺生为了扭转毛泽东“懒惰”的性格,思虑再三,觉得造成毛泽东如此“懒惰”的原因,还是日子过得太好,不像自己因为自幼在贫困中长大,从小就在为生存奔波。为了让毛泽东体验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他每天都会安排毛泽东到田里去参加劳作。

艰苦的劳作没有让毛泽东产生怨言,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让毛泽东深深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生存的不易,这为后来参与革命的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知道如何动员这股庞大的力量来推翻旧世界,建立起以人民为根基的新世界。

哪怕在艰苦的劳作中,毛泽东依旧不忘看书,一次毛顺生前来检查毛泽东的工作进度,却发现他坐在草坪上看书,这让毛顺生气得够呛,为毛泽东的“懒惰”感到非常失望。

压抑着心中快要爆发的怒火,他走到了毛泽东的身后,陷入书中世界的毛泽东并没有发现一个即将爆炸的火药桶已经来到了自己身边,他依旧沉浸在书本中。

直到毛顺生重重地拍了下他的肩膀,毛泽东才一脸茫然地回过头来,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来到这里,还带着一脸压抑着的怒火,很快他就明白了原因,毛顺生质问他为什么要偷懒,不去参加劳作。

明白了事情原委的毛泽东,没有表现出激动的情绪,他一脸平静地回答,安排好的劳作工作已经做完了。毛顺生自然一脸的不信,毛泽东每天的劳动量都是自己安排的,怎么可能这么快做完。

斯诺采访毛泽东,谈及父亲,毛泽东:那时,我就学会了恨他

毛泽东在劳作

毛泽东也不解释,带着父亲就朝自己劳作的地方走去,当亲眼看到毛泽东确实把工作完成的非常好,才皱着眉头走开,他实在想不通毛泽东怎么做的这么快。

其实这都是被逼的,毛泽东为了能多看些书,自然会想办法把劳作的事情以最高的效率,最快的速度做完,而毛泽东的坚韧让他完成的很快。

对于生意的矛盾

毛泽东和父亲除了在教育上的看法各有不同意见外,对于家里生意的态度,也显出了水火不相容的态势来。

毛顺生说到底就是一个商人的性格,自幼过着清贫生活的他,非常渴望过上富足的生活,尤其是那次被人欺骗的经历,更让他体会了人心的险恶,让他不在轻信于人。

商人逐利本无可厚非,但有时候为了利益最大化,毛顺生显得太过于无情。

比如有一次他的堂弟因为家里出了大事,急需用钱而找上了毛顺生一家,希望富足的毛顺生能看着亲戚的份上,帮上自己一把。毛泽东和其母亲了解情况后,也一起找到毛顺生,劝说他接济下自己的亲友,毕竟如今的毛家已经不愁吃穿,生活上也过得非常体面了,这样的小忙,对于毛家的家业来说,非常容易办到。

但毛顺生并没有答应,相反对于土地非常执着的毛顺生希望借着这个机会,将自家这个亲戚的土地弄到手,而且还刻意压价,急需用钱的亲友没有办法,只能把这7亩土地低价卖给了毛顺生。

斯诺采访毛泽东,谈及父亲,毛泽东:那时,我就学会了恨他

劳苦大众

父亲的做法让毛泽东非常寒心,但毛顺生却不觉得有什么心理负担,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比如毛泽东还被他安排去低价收购一个农民家里的猪,当毛泽东见到这个农民后,这个农民向毛泽东哭诉毛顺生的价格压迫,最终毛泽东不忍心以这种方式来完成交易,但父亲也没有给他多馀的钱,于是他只能空手而回找到父亲,希望他能多给那个农民一点钱。

毛泽东的做法让毛顺生暴跳如雷,斥责毛泽东就是一个败家子,根本不理解自己赚钱的艰辛,毛泽东也不甘示弱,控诉他就是一个“守财奴。”

与父亲的性情不和,让毛泽东的心理更倾向于母亲,毛泽东的母亲文素勤,待人温和,是典型的中国式母亲,非常慈祥,在父子两中间常常充当调剂人的角色。

和毛顺生不同的是,文素勤非常富有同情心,常常救济一些生活贫困的人,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心善,毛泽东也时常跟着母亲一起背着粮食去接济穷人。

毛顺生知道后,自然不允许妻子再这样做,并冲着文素勤大发了一通脾气,这让深爱母亲的毛泽东滋生了一股对父亲的怨气,“从那时起我就非常恨他。”

虽然毛顺生禁止毛泽东和毛母拿家里的财物去帮助他人,但私下里,毛泽东和母亲依旧会偷偷地去救济穷人。

斯诺采访毛泽东,谈及父亲,毛泽东:那时,我就学会了恨他

毛泽东母亲文素勤

对于未来规划的冲突

毛顺生曾不止一次地对家里的人描述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规划,他说“润之这两年,先把田里的担子挑起来,这样爹就能专心料理自己的生意了。再过两年,润之去学做买卖,让润莲接替你哥,去田里管事。”

对于毛泽东的爷爷把家里田产卖光的事,一直是毛顺生心中拔不出来的刺,他反复告诫毛泽东兄弟,不能去学爷爷,而要像自己一样敢打敢拼,把家里的事业经营好。这样我们家迟早会成为拥有良田百亩的大户人家,如此也能真正的光宗耀祖了。

对于父亲的想法,毛泽东是打心底里不在乎,他更向往的是从书中看到的广阔天地是《水浒传》中梁山好汉行侠仗义的江湖豪情,是《三国演义》中帝王将相挥斥方遒的功名成就,他不会允许自己在这个小山村里接受父亲的安排度过馀生。

随着毛泽东年龄的增长,父子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在一次招待亲友的宴会上,双方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当时毛顺生安排毛泽东去接待亲朋,但毛泽东拒接了,这让毛顺生再也压制不住对毛泽东的怒火,当着亲友的面。斥责毛泽东是不孝子,只知道混吃等死,不务正业,毛泽东的火气也一下上来了,反驳道“父慈子孝,只有父慈才会有子孝。”

当着这么多亲朋好友的面,被长子反驳得下不来台,让毛顺生失去了理智,冲上去就要对毛泽东大打出手,毛泽东看到这情况,也是刚烈,冲到家门前的池塘边,对毛顺生说再过来自己就跳下去。

斯诺采访毛泽东,谈及父亲,毛泽东:那时,我就学会了恨他

毛泽东

毛顺生对自己孩子的性格非常了解,知道毛泽东还真能干得出这种事,也不得不冷静下来,加上身边的亲朋好友也不断劝说,这场冲突才就此收场。

但父子二人的嫌隙也越来越大,毛顺生对长子失望透顶,毛泽东也对父亲不再抱有什么期望,但心中总有一股气。

后来,毛泽东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湖南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在辞别父亲时,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诗,就是希望等功成名就后让父亲对自己刮目相看。

可惜在1920年,继毛泽东母亲去世不久后,毛顺生也在123日离开了人世,再也不能看到自己的孩子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