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大将姜维为什么在诸葛亮去世二十年之后才大规模北伐曹魏?
我们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可能会认为蜀汉大多数官员支持北伐。但是实际上蜀汉内部比起曹魏和孙吴都要复杂。蜀汉内部分成了荆州派、东州派和益州派,三派中真正支持北伐的也就是荆州派的一部分和其他两派少数官员。荆州派中的诸葛亮和魏延是北伐的最坚决支持者,诸葛亮稳定内部之后就开始不断北伐。刘禅虽然是一个暗弱的君主,但是在支持北伐上还是能做到尽心尽力,所以也可以把刘禅看成北伐派。姜维虽然不是荆州派出身,但是姜维深受诸葛亮器重和栽培,也成为北伐派的一员。诸葛亮和魏延死后,姜维成了最坚定的北伐派。

诸葛亮死后,姜维逐渐成为蜀汉军事上最高指挥者。但是我们也发现,姜维掌握军权之后并没有立即组织军队大规模北伐,而是在诸葛亮去世二十年之后才开始大规模北伐。诸葛亮去世的时间是234年,姜维大规模北伐的时间是253年夏,中间隔了近20年时间。姜维北伐同一年蜀汉发生了一件重要案件。253年2月份,蜀汉举办岁首大会,魏国投降过来的郭修也在其中。郭修趁费祎喝酒不注意的时候,拿起匕首刺杀了费祎。
诸葛亮和魏延死后,蜀汉大规模北伐的基本上告一段落。诸葛亮是一个坚定的北伐派,但是诸葛亮选择的两个继承人却不是坚定的北伐派。蒋琬掌权之后,蜀汉基本上停止对外用兵。蒋琬去世之后,费祎接替了蒋琬的位置和权力,费祎实际上掌握了蜀汉的大权。费祎比起蒋琬来说,对外用兵稍微多一点,但是也基本上保持安境保民的国策。费祎掌权期间,姜维并没有获得多少表现的机会。姜维曾经三次对外用兵,但是姜维每次出兵的总人数基本上都在一万以内。

为什么蒋琬和费祎要改变诸葛亮的北伐政策呢?诸葛亮深受刘备器重,也抱着兴复汉室的理想。蒋琬和费祎对于刘备则没有那种知遇之恩,他们对大汉的情感也不像诸葛亮和魏延那般深重,他们没有那种北伐以报先帝的感情。这两个人也非常清楚自己和诸葛亮之间的差距。诸葛亮都没有完成的北伐大业,他们也不认为自己能够完成。所以他们两个选择的是保境安民,利用自己的能力尽量把蜀汉治理好,保住蜀汉政权就是他们最大的功劳。蒋琬和费祎无论在能力上还是在威望上比诸葛亮都差了不少,他们两个很难将蜀汉三方势力粘合在一起,更难将三方粘合在北伐的旗帜下。所以他们两个宁愿不北伐,以团结蜀汉内部。
诸葛亮北伐实际上并没有取得以攻为守的效果,诸葛亮的北伐反而消耗的蜀汉的国力。蜀汉基本上八九个老百姓就要养活一个士兵。诸葛亮的北伐虽然胜多败少,但是也极大消耗了蜀汉的国力。当时蜀汉老百姓脸上已经呈现了“菜色”。诸葛亮死后,蜀汉则需要另一次休养生息,积极积累国力。只有蜀汉强大了,曹魏内部出现问题才是真正北伐的时机。蒋琬和费祎掌权期间,曹魏虽然发生了权力转移,但是国家并没有因此动荡。蜀汉和曹魏之间的国力差距并没有缩小。蒋琬和费祎不认为姜维的军事能力比诸葛亮强。他们怕万一姜维战败,极有可能损耗蜀汉的国本。蒋琬和费祎执政的二十年可以说是蜀汉最安定的二十年。

253年,费祎被杀死之后,姜维头上的紧箍咒彻底被摘去,此时的姜维也不是之前的毛头小伙子,已经成为一个年过半百的成熟将军。此时的姜维虽然还只是卫将军实际上已经掌握了整个蜀汉的军事大权,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束缚姜维,除非刘禅。刘禅本来也支持北伐,再加上一个一心北伐的军事首脑,蜀汉大规模北伐再一次被提上日程。

从253年到到262年,姜维先后六次进行北伐。姜维北伐从战绩上说并不差,但是蜀汉和曹魏之间实力悬殊太大,蜀汉难以承受失败的打击。尤其是256年在段谷的失败给蜀汉造成严重损失。姜维的北伐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蜀汉的国本,也加快了蜀汉的灭亡。姜维执意北伐,也加剧了蜀汉三派的离心力,刘禅正是在益州派谯周的建议下才决定投降。姜维最后一次北伐一年之后,曹魏便大举伐蜀,并且一举灭掉蜀汉。从这个角度说,蒋琬和费祎的保境安民之策确实是后诸葛亮时代蜀汉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