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临死前“坑”队友!学者:若是听蒯通之言,韩信不一定被杀!
楚汉之争前期,刘邦的势力远远小于项羽。项羽在个人武力、作战能力、军队数量方面都要优于刘邦,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势力弱小的刘邦战胜强大的项羽。刘邦总结自己战胜项羽原因的时候,曾经如此说: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认为自己用对了张良、萧何、韩信三位人杰,最终成功地战胜了强大的项羽。项羽被消灭之后,刘邦最大的敌人反而成为三杰之一的韩信。刘邦战胜项羽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解除了韩信的兵权,接着又将韩信从齐国迁移到楚国。韩信被封为楚王之后,刘邦还是不放心,但是又不知道如何解除韩信的权力。最终刘邦在陈平的建议下,以伪游云梦的方式一举抓获韩信。刘邦抓获韩信之后,并没有查出谋反的证据。最终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实际上被刘邦软禁在长安。陈豨叛乱之时,吕后联合萧何将韩信骗至皇宫,斩杀于长乐宫锺室。
韩信被知己伯乐萧何欺骗,被吕后一个女子所杀。韩信临死之前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什么旷世遗言,只说了一句:
“吾不用蒯通之计,反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韩信临死之前所说之话没有让吕后产生怜悯之心,却将蒯通卖了。只要刘邦和吕后不傻,他们都想知道谁是蒯通,蒯通到底跟韩信说了什么。刘邦知道韩信的死讯之后,第一个问题便是韩信临死之前说了什么。刘邦知道韩信说话的内容之后,很快下令抓捕蒯通。刘邦见到蒯通之后,对其进行质问。当刘邦问蒯通为什么怂恿韩信造反的时候,蒯通对刘邦如此说:
“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亨之邪?”
刘邦并不是一个非常残暴的皇帝,所杀之人都是对自己的皇位有威胁的人。蒯通对刘邦没有任何威胁,自然不在刘邦的清除之列。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开始注意培养大臣们的忠君思想。蒯通怂恿韩信造反,当然是忠于韩信的表现。刘邦没有必要诛杀“忠臣”蒯通。

蒯通原名为蒯彻,因避汉武帝的名讳,《史记》将其改为蒯通。蒯通是当时非常著名的辩才,号称“辩才无双”。蒯通曾经是韩信的谋士,曾经为了韩信立下功劳,也曾经不止一次建议韩信拥兵自立或者直接脱离刘邦。
韩信伐齐之时,看到齐国已经成功被郦食其劝降,便想放弃以武力的方式打垮齐国。这时候,蒯通建议韩信应该使用武力的方式解决齐国,否则极有可能被郦食其压一头,也难以展现自己的军功。于是韩信便决定武力解决齐国,最终间接导致郦食其被杀。
灭齐之战时,韩信在潍水一举消灭了二十万楚军,攻占了齐国。潍水之战后,楚汉战争的天平彻底扭转,楚强汉弱的局面也得以扭转。当时汉军和刘邦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项羽失败只是时间问题。当时左右楚汉战争时局的不是项羽和刘邦,而是韩信。

龙且被杀之后,项羽也知道天下大势在于韩信,所以便派使臣武涉劝说韩信。武涉对韩信说:
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
面对武涉的说辞,韩信知道自己的地位,也非常清楚自己手中的权力。但是韩信还是选择为刘邦效力,韩信不愿意背叛刘邦。韩信感念刘邦的恩德,如此对武涉说:
“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

项羽拉拢韩信的努力,最终以失败而告终。韩信不愿意背叛刘邦,不愿意三分天下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情”。刘邦对待韩信有恩,对待韩信有情。刘邦给了韩信施展才华的机会,所以韩信感念刘邦的恩德,不愿意背叛刘邦。韩信只能看到这一层,蒯通却看到不一样的内容。
蒯通知道韩信的权重,也知道韩信的处境,于是蒯通也决定劝说韩信脱离刘邦。蒯通是一个非常善于辩论之人,他从多个方面劝说韩信。
首先蒯通以相面之术,说明韩信充其量只能当个侯爷,韩信当王已经是不详之兆。
蒯通接着阐明韩信当时的实力,阐明韩信的重要地位。韩信向着刘邦,汉军会取胜;韩信向着项羽,楚军则会取胜;如果韩信选择自立的话,则会三分天下。

蒯通还说,韩信建立的是不赏之功。韩信和刘邦一起攻灭三秦,攻灭西魏国、代国、赵国、燕国、齐国,韩信完成了对项羽的战略合围。汉朝一半的天下是韩信打下来的,韩信的功劳不是一个齐王可以封赏。刘邦封韩信为齐王,也是无奈之举。韩信求封齐王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刘邦的“逆鳞”。功高震主的韩信犯了刘邦的大忌,一旦共同的敌人消失,韩信将会成为刘邦最大的敌人。
蒯通各个方面都看得非常明白,他分析的每一句话都非常有道理,也切中要害。蒯通用理性和现实为韩信分析现实问题。蒯通做为韩信的谋士,他应该为韩信出谋划策。
蒯通用“理”劝说韩信,韩信却用“情”来回答蒯通。史称:
“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向利倍义乎!”

刘邦给予了韩信高官厚禄,给予韩信充分信任,给予韩信极大尊重,也给了韩信发挥才能的机会。所以韩信非常感激刘邦,将刘邦视为伯乐。所以即使韩信重兵在手,也没有选择背叛刘邦。韩信也知道自己功高震主,建立不赏之功。但是韩信觉得自己问心无愧,觉得刘邦会一直信任自己。所以,当蒯通对韩信说他功高震主的时候,韩信却认为自己问心无愧。史称:
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通。
蒯通两次劝说韩信脱离刘邦,都遭到了韩信拒绝。蒯通料定韩信的命运堪忧,料定韩信的下场不会特别好。所以蒯通便离开了韩信,为了自保只得装疯卖傻。
蒯通离开韩信、装疯卖傻,都是为了自保。但是蒯通没有想到韩信临死之前会“出卖”自己,万万没有想到韩信临死之前会大喊一句:后悔没有听从蒯通的建议!

韩信临死之前认为自己被杀是“天意”。其实韩信的死,跟天意没有一点关系。韩信被杀是功高震主的结果,也是韩信政治敏感度不够的结果。
做为平凡人,韩信跟刘邦讲感情没有任何问题,普通人之间也应该讲感情。但是,韩信和刘邦都不是一般人。刘邦和韩信都是政治家,又是君臣关系。君臣关系就不能只讲情谊,更要讲利益。韩信跟刘邦的关系再好,也好不过汉惠帝、鲁元公主、吕后跟刘邦的关系。刘邦为了活命和江山连自己妻儿都可以放弃,更不用说韩信。刘邦对韩信好,并一定因为内心多喜欢韩信,而是因为有求于韩信。
刘邦知道韩信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能够帮助自己击败项羽,夺取天下。刘邦最大的才能便在于驭人之术,对韩信好只是为了收拢人心。刘邦非常清楚什么时候需要动用“感情”,什么时候需要收起“感情”。当刘邦需要韩信为自己打江山的时候,他便会使用感情。当韩信成为刘邦稳固天下的障碍的时候,刘邦便会收起感情,成为一个冷酷的政治家。刘邦收拾韩信的时候,根本没有任何感情可言。韩信被杀之后,刘邦的表现只是“且喜且怜之”。

韩信军事上的才能绝对无人能敌,整个古代社会也没有几个人可以超过韩信。但是韩信的政治敏感度却非常令人堪忧。韩信跟刘邦讲感情就已经犯了低级错误,将自己置于不利地位。韩信政治上的幼稚不仅体现在“感情用事”,同时也体现在不知道怎么处理君臣关系、同僚关系。
韩信被降为淮阴侯之后,曾经和刘邦讨论各个将领。刘邦问韩信自己能够率领多少士兵的时候,韩信说只能率领十万。刘邦问韩信能够率领多少士兵的时候,韩信则说多多益善。韩信此举等于是告诉刘邦,自己是个威胁,而且没有给刘邦留面子。
刘邦被韩信如此一说之后,也觉得没有面子。刘邦反问道:“你多多益善,什么还会被我擒获”。这时候,韩信才知道自己犯了大忌,让刘邦下不了台。韩信又补充了一句: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韩信虽然最后解释了为什么会被擒获,却也让刘邦更加警惕自己。无论是刘邦还是吕后,都要除掉韩信,方能安心。
韩信政治敏感度低,还有一个体现。韩信被降为淮阴侯之后,一直怨恨刘邦,经常称病不上朝。韩信羞于和周勃、灌婴等人为伍。这些都是刘邦手下干将。韩信和他们处理不好关系,最后还能有什么好下场。韩信曾经经过樊哙的门口,樊哙跪拜、送走韩信,而且称臣。韩信说了一句:“我这辈子竟然只能和樊哙为伍!”
樊哙对韩信如此恭敬,韩信却说了一句“竟然与樊哙为伍”。韩信瞧不上灌婴、周勃,耻于与樊哙为伍,韩信得罪不少丰沛系功臣。樊哙的老婆吕媭是吕后妹妹,也是一个非常强势的女人,韩信得罪了她还能有什么好下场。

由于韩信政治敏感度低,所以拒绝了蒯通的建议。那么如果韩信接受蒯通的建议会不会三分天下呢?军事才能并不能代表一定适合当皇帝。韩信脱离刘邦自立为王,也未必能够实现三分天下,也未必能够击败刘邦。
如果韩信脱离刘邦,刘邦有可能还是会统一天下,最终建立汉朝。汉朝建立的时间会大大延长,刘邦统一天下的困难度也会大大增加。韩信的命运有可能会发生变化,有可能改变被女子所杀的命运。即使最后韩信免不了一死,也不会死得那么窝囊,也不会被自己的恩人欺骗,也不会死于吕后之手。